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热点评说详细内容
廖卫芳:让“树葬”成为更多人选择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廖卫芳  日期:2024/4/2 字体: [大][中][小]

    3月30日,郑州市公益树葬活动在河南福寿园举行。逝者骨灰被安葬于树下、草坪中间,与大地融为一体,不立碑,不留名。人们怀抱鲜花,表情肃穆,在礼仪师的引导下,用更文明、更环保的方式与亲人静静告别。(4月2日《河北日报》)

    “树葬”就是将逝者的骨灰安葬于树下的一种殡葬方式,其好处很多,既不占用土地,又不用立碑,而且,骨灰也可给树木提供养分。可以说,“树葬”是一种节地生态葬。

    除了“树葬”之外,花葬、草坪葬、海葬也一样,它们都属于节地生态葬。

    眼下,虽然随着人们殡葬观念的不断转变,选择“节地生态葬”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依然还有不少人总觉得百年之后怎么个“葬法”,有必要“讲究”一下。于是,有的人思想观念陈旧,还“迷恋”土葬;有的人认为火葬不好,一个完整的人被烧成了一把灰,死后连灵魂都给烧没了;有的人甚至还以为死后有必要圈上几十上百平方米的土地建豪华墓地,等等。

    笔者以为,一个人去世之后,不管是土葬、火葬也好,还是树葬、花葬、草坪葬也罢,甚至是海葬、天葬也好,都是思想观念的缘故。只要想得开、看得开,死后这是“葬”,那也是“葬”,其实都一样。但有一点是不一样的,那就是“死人与活人争地”。试想,倘若人人去世之后都选择土葬,都要圈上几十上百平方米的土地建大墓地、建豪华墓地,那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土地岂不是越来越少?这不就是典型的“死人与活人争地”吗?

    其实,在去世之后怎么个“葬法”方面,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树立了很好地榜样。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等,他们逝世后就采取了骨灰撒入大海的方式,既节地又环保,且更有意义。伟人都能做到“节地生态安葬”,难道我们普通人就做不到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死亡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死后“节地生态葬”,这无疑是一种观念进步,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期待越来越多的人能积极参与到“节地生态葬”当中去,远离“土葬”,选择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从而让“节地生态葬”成为一种文明新风尚,这不仅是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土地,而且也是一种文明、积极、向上的死亡观。同时,这也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积极倡导的文明、绿色“葬法”。 (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