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张力:让基层减负真正实现“药到病除”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张力  日期:2024/8/12 字体: [大][中][小]

    基层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为基层减负,是让基层能够轻装上阵更好为群众提供服务的一场改革,也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基层减负有没有减到位,关键看职责任务有没有“越位”“超纲”,要对“症”下药用“新药方”破解基层减负的“老毛病”,绘制“责任清单”、放权“基层监督”、建立“反向考评”,让基层减负真正实现“药到病除”。

    完善“责任清单”,抓对基层减负“处方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繁琐复杂、千头万绪,面临着人员短缺、任务艰巨等种种问题,而有的部门非但不去繁就简,帮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反而以“压紧压实责任”为由,让部分基层干部在“小马拉大车”中苦不堪言。如此“甩包袱”“加担子”,不仅让基层干部的包袱“越减越重”,更是将干群距离推得越来越远。为了推动权责归位、职能明晰,就要进一步完善“责任清单”,理清职责边界、划定履职范围,遏制“层层甩锅”、避免“关关上锁”,集中解决基层权责不匹配、职能不明确等问题,让其责任与权力、作为、资源相匹配,使赋予基层的职责“接得下、用得了、管得好”,真正发挥减负释能的进阶作用。

    强化“基层监督”,认对基层减负“指向标”。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发现问题。现如今,部分地区和单位在“减”的形式上大搞花样,用“信息化”为减负“背书”、让“高科技”给减负“撑场”,频繁开发政务app、上线办公小程序,大搞“数字政绩”“网络工程”,使基层干部疲于“拍照”“上传”“打卡”。这些“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主义新“亚种”,看似将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繁文缛节”中解脱了出来,实则却给他们背上了“过度留痕”的新包袱。如此现象频频发生,归根结底是基层减负的“裁判”队伍缺少基层干部这一关键人群。因此,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局中人”作用,将基层减负的全过程、各环节置于监督之下,让减负工作中的“假把式”“花架子”无处遁形,在“放大镜”“传声筒”中为基层减真负、真减负。

    建立“反向考评”,用对基层减负“验金石”。减负工作落实到不到位、实际成效明不明显,基层干部感知最真切、体会最深刻,也最有“话语权”“发言权”。考核衡量减负情况,基层干部的评判往往更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因而,要树立“终端用户”思维,建立健全“反向考评”机制,将“基层有感”作为减负工作成效的“硬标尺”,伏下身子听取意见、敞开胸襟接受批评,让基层干部的所思所想转化为切身感受的所作所为,将基层减负落实到基层干部的“心坎上”。同时,要常态化做好基层评判“后半篇文章”,做到既善于发现问题又善于推动解决问题,将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形式主义新“变种”纳入整改范围,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新活力。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