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林奥:从“一馆一巷”感悟年轻干部成长之道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林奥  日期:11/6/2024 字体: [大][中][小]

    10月15日、17日,习近平总书记闽皖行,分别走进福建漳州谷文昌纪念馆、安徽桐城六尺巷考察。“一馆一巷”讲述着不同时代的故事、传承着不同的精神,却都蕴含着理念相通、本质相近的成长之道,带给年轻干部成长诸多有益启迪。新征程上,广大年轻干部应紧紧跟随考察脚步,从“一馆一巷”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奋进方向,感悟成长之道,心有所向、身有所往、干有所成,在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中担起肩上责、走好奋进路。

    心有所向,常怀赤子之心。从“一馆”中,感触最深的便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谷文昌,他的精神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最受触动的,便是他心有所向,许下“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誓言,便只顾风雨兼程,苦战风沙十几载,带领群众在141公里的海岸线上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年轻干部正处于脚踏实地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越是这种时候,越应以谷文昌为学习榜样,心有所向,常怀赤子之心,永葆为民造福、心底无私的初心,始终保持对祖国的热爱,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把群众满意作为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向前、向上成长。

    身有所往,肩负担当之责。“一馆”里,有谷文昌为长远计、为子孙谋的担当;“一巷”里,有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让家人主动退让三尺的“礼让”故事。不管是谷文昌一路走来的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还是小小“六尺巷”留下的浓浓“治理情”,都是身有所往的见证。年轻干部从“一馆一巷”中汲取智慧,一定要接好担当有为的“接力棒”,坚定“登绝顶莫辞劳”的信念,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从小事做起、从实事抓起,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易而轻之、不因事难而避之,脚踏实地抓落实、稳扎稳打促提升,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主动作为,用青春的肩膀肩负起担当之责,走好奋斗路。

    干有所成,书写为民之志。“一馆一巷”最显为民珍贵。倘若没有矢志为民,用生命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为人民奋斗,就奋斗一辈子”的谷文昌,便没有风沙肆虐的荒岛变成生机盎然的东海绿洲的奇迹,便没有“看见麻木黄,想起谷文昌”“先祭谷公,后拜祖宗”的传奇。倘若没有利民理念,便没有“六尺巷”传来的那段“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佳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年轻一代若想干有所成,就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会说接地气、带露珠的群众语言,掌握群众工作方法,用心用情用力书写为民之志,答好“入党为了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下什么”的人生课题。

   “一馆一巷”述真情、悟初心,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精神。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既要向谷文昌学习,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事解忧,又要感悟“六尺巷”故事的精髓,将“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融入到工作实践中,使其得到传承与弘扬,更好地造福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征程上彰显年轻干部最美本色,以奋斗的青春答好“为民考卷”。(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委社会工作部)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