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个私企业的老总专程赶到其乡下老家,为村里的两位残疾人各赠送了一把轮椅。这位私企老总相告,给这两位残疾人送轮椅,虽然花钱不多,但对于他们而言,轮椅也许是最好的“温暖”。笔者听了,不禁在想:给残疾人送轮椅不也是一种按“需”送温暖吗?
眼下,随着年终岁首的到来,各地送温暖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有的送棉被、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有的送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有的甚至干脆送上数百上千元的现金。可以说,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各种送温暖活动,对那些生活困难的群众来说犹如雪中送炭,倍感政府和社会所给予的温暖。
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些单位或个人在开展送温暖的活动中,往往以一成不变的模式在送温暖,他们不管困难群众家中的实际困难,每年一律送棉被、大米、食用油等,以至于有的困难群众家中的棉被多达十几条之多。一些困难群众甚至直言这样的“温暖”不想再要了。可见,如此一成不变的送温暖,并没有真正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笔者以为,送温暖要切忌“一刀切”的模式。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应视困难群众之所“需”,他们缺什么就应送什么。比如,有的因病致贫,那就不妨送些药品;有的无劳动能力而致贫,那就不妨帮助送脱贫“金点子”……如此,送温暖送到了点子上,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真正的“温暖”。否则,棉被、大米、食用油等送的再多,也无法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满意的“温暖”。
因此,笔者以为,前文的那位私企老总,能根据残疾人之所需,送上一把轮椅,这种按“需”送温暖,不仅能满足残疾人的所想、所需,而且也能体现送温暖单位和个人的“良苦用心”。这样的温暖,才算是真正送到了心坎上。
眼下,又到一年送温暖之时。但愿各地各单位和个人在送温暖之时,不妨多学学前文那位个私企业老总为残疾人送轮椅的做法,把困难群众最需要的“温暖”送到家、送到心,让困难群众真正感受到“温暖”。(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