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理想信念对治国理政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将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到新的高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予以部署安排,明确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向和遵循,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其核心要义。为此,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加强思政教育,完善制度体系,突出实践导向,进而推动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加强思政教育是主要渠道。理想信念是一种价值体系,需要以持续有效的教育体系加以保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在大中小学办好思政把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个环节首先要全面履行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各类办学主体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办好思政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专题研究常态化部署。其次要构建科学完备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要求,保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模人物宣传、中华传统美德等相关课程开足开好,同时要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思政教学不是靠拍脑袋、靠花里胡哨的创意,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基于现实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得到的。
完善制度体系是重要保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订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理想信念教育制度保障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和手段来确保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实施和深入推进。一是在组织保障上,要建立健全理想信念教育的组织领导体系,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确保教育工作的落实;二是在体系建设上,制定和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制度,如教育规划、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确保教育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三是在资源整合上,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育基地、教育平台等,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在评价体系上,注重过程督导,既要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又要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实施激励和推广,确保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突出实践导向是关键所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必然要落脚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修养、自我提高上,贯穿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之中,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弘扬时代新风,做时代新风建设的创造者和引领者。二要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好理想教育阵地。尤其拥有红色教育资源优势的地区,要充分挖掘题材,创新形式,把红色资源打造成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的重要阵地。三要开展向榜样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革命烈士、英雄模范、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的事迹和他们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坚定“四个自信”,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精准性、针对性、长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党员千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党性修养和思想觉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作者单位:定兴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