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薛璇:让“两不怕”精神照亮干部奋进之路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薛璇  日期:3/26/2025 字体: [大][中][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第71集团军时指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这番话不仅是对军队的要求,更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鞭策。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面对复杂挑战与艰巨任务,“两不怕”精神不仅是革命军人的精神丰碑,更应成为干部队伍攻坚克难的行动指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让“两不怕”精神扎根干部信仰深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是指引干部前行的灯塔。王杰在生死关头选择用生命保护战友,其背后是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新时代的干部面对多元思潮冲击和利益诱惑,更需要以“两不怕”精神筑牢信仰之基。例如,江苏邳州王杰干部学院通过“沉浸式党课”,让干部身着老军装、重走王杰路,在炸药包前重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抉择瞬间。这种具象化的信仰教育,让干部深刻认识到,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才能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战场”上永葆初心、矢志奋斗。

    以“两不怕”精神激发干部担当作为。担当作为,是干部的职责所系、价值所在。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干部面对的不仅是“苦”与“累”,更有利益藩篱与未知风险。在贵州“天眼”FAST工程建设中,科研团队干部带头扎进深山,与技术人员同吃同住,攻克百余项技术难题;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基层干部以“白+黑”“5+2”的劲头,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这些实践表明,“两不怕”精神绝非空喊口号,而是体现在“涉险滩”“啃硬骨”的具体行动中。完善“实干者得实惠”的激励机制,让担当者有为有位,方能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用“两不怕”精神涵养干部优良作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两不怕”精神的重要内涵。反观当下,少数干部追求“舒适圈”,热衷“躺平”“摆烂”,与王杰“三不伸手”(荣誉、待遇、物质)的境界形成鲜明对比。云南某贫困县干部连续三年驻村,带领村民种植特色中药材,自己却因长期劳累患上胃病;深圳某街道干部疫情期间连续奋战40天,睡在办公室行军床上……这些新时代“王杰式”干部证明,优良作风源自对“两不怕”精神的传承。需以制度刚性约束“四风”问题,同时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让干部把心思用在为民办实事上。

    让“两不怕”精神引领干部勇立潮头。时代在变,但精神传承的形式需与时俱进。上海推出“王杰精神”VR体验馆,让年轻干部穿越时空感受英雄壮举;山东济宁开设“两不怕”精神直播课堂,邀请老兵讲述亲历故事;浙江将抗洪救灾、疫情防控一线作为“现实考场”,提拔重用冲锋在前的干部。这些创新实践打破传统说教模式,使精神传承更鲜活、更接地气。未来,还需将“两不怕”精神融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在重大项目、突发事件中检验干部胆魄,让“敢闯敢试、善作善成”成为新时代干部的鲜明标签。

    王杰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穿越半个多世纪依然熠熠生辉。新时代的干部既要仰望这座丰碑,更需将其精神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当每一位干部都能以“两不怕”的勇气迎战改革深水区的风浪,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投身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必将化作波澜壮阔的现实图景。这,正是对王杰精神最好的传承与致敬。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