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这一要求直指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问题:干部队伍的思想觉悟与行动能力。现实中,一些干部“躺平”“甩手”的心态,不仅消解了改革动力,更损害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唯有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以制度保障护航担当作为,才能让干部真正成为改革的“主力军”。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抓好干部这支队伍,只有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才能更好激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在思想上想为、在本领上能为、在行动上敢为,成为助推改革的“先锋”。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干部管理的辩证法:严管是底线,厚爱是动力;约束是规范,激励是导向。比如,浙江某地通过设立“改革创新奖”,既表彰敢闯敢试的干部,又对失误者实施“尽职免责”,让干部卸下“怕犯错”的心理包袱,在数字化改革中大胆探索,成为全国标杆。这证明,唯有制度设计上“松绑”与“加压”并举,才能激活干部队伍的“一池春水”。
坚持引导激励并重,让干部“想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引领是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动力源泉。当前,一些干部“不愿为”的根源在于理想信念弱化、宗旨意识淡薄。因此,思想教育不能停留在“填鸭式”灌输,而应与实践深度融合。例如,贵州某县将乡村振兴一线作为干部教育的“实景课堂”,让干部在服务群众中深化对“国之大者”的理解;江苏某市开设“改革攻坚案例分析”课程,用“改革成功案例”和“失误教训”双向启发干部思维。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让干部从“要我干”转向“我要干”,真正点燃了内心的改革热情。
注重教育使用并举,让干部“能为”。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现实中,“本领恐慌”是制约干部作为的重要瓶颈。某中部省份在调研中发现,超过40%的基层干部对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新领域存在知识盲区。破解这一问题,需要构建“靶向培训+实战练兵”的培养体系。广东深圳建立“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干部主动认领改革任务,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中提升能力;四川成都实施“干部专业赋能计划”,按需开设“城市更新”“智慧治理”等专题班,让干部能力与改革需求精准匹配。这种“战场选马、赛中相马”的机制,让“能者上”成为常态。
推动机制保障并行,让干部“敢为”。改革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和实践。要让干部敢闯“深水区”,制度保障必须跟上。山东某地曾有一名干部因推动土地制度改革被举报,当地纪委监委经核查认定其“为公而非谋私”,适用容错条款不予追责,该干部后来带领团队创出“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全国经验。这样的案例印证:科学的容错机制不是“护短”,而是为改革者划定“安全区”。当前,还需细化容错清单、规范纠错程序,让干部清楚“什么能试、什么不能碰”,同时完善“复出通道”,让“跌倒者”有机会重新站起,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
深化改革如逆水行舟,干部队伍就是破浪的“划桨人”。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既要用思想引领和制度保障消除干部的后顾之忧,更要以实干实绩的导向凝聚改革共识。当每一位干部都能在“想为”中坚守初心、在“能为”中锤炼本领、在“敢为”中突破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