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李欢:在“变”与“不变”中写好基层治理“新篇章”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欢  日期:4/1/2025 字体: [大][中][小]

    基层治理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既要保持滋养万物的本质,又要不断突破阻碍开辟新航道。新时代的基层工作者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以“变”的智慧破解治理难题,以“不变”的坚守筑牢执政根基,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谱写动人乐章。

    一、守为民初心之“锚”,扬治理创新之“帆”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为民情怀,始终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某社区建立的“民情气象站”,通过智能系统实时感知群众需求,将传统走访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民生诉求15分钟响应机制。这种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服务理念的迭代升级。基层工作者手持数字化工具,脚步却依然丈量着街巷的温度,智慧社区平台的数据流里,始终流淌着“把群众当家人”的赤子之心。

    二、固组织堡垒之“根”,发治理效能之“芽”

    基层党组织如同参天巨树的根系,既要深深扎入基层土壤,又要不断萌发新的治理枝叶。某地探索的“党建+网格”模式,将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设在楼栋,使组织触角延伸到治理末梢。当疫情防控需要时,这些红色网格瞬间转化为应急体系;在文明创建中,又变身志愿服务网络。这种组织形态的创新,让“一个支部一座堡垒”的传统优势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实现了“传统组织优势”与“现代治理需求”的完美嫁接。

    三、传群众路线之“脉”,开多元共治之“花”

   “枫桥经验”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生机勃勃,秘诀就在于始终践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治理智慧。当下,各地涌现的“社区议事厅”“乡贤调解室”等创新平台,正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生动演绎。某街道组建的“银发智囊团”,让退休干部、教师发挥余热参与社区治理;青年创客们打造的“共享会客厅”,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春活力。这些实践印证:当“干部跑腿”转变为“群众动手”,当“单向管理”升级为“双向奔赴”,基层治理就能激发出澎湃的内生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层治理的“变”与“不变”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守住“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激活“守正创新”的实践密码,我们定能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上,书写出既有传统厚度又有时代温度的精彩答卷。当千家万户的灯火映照出基层工作者的身影,那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