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李欢:让基层干部少负担、多负责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欢  日期:5/14/2025 字体: [大][中][小]

    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连接群众与政府的桥梁。他们身处一线,既要应对千头万绪的日常事务,又要直面群众的急难愁盼。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存在的“文山会海”“重复报表”“过度留痕”等问题,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形式主义任务,难以将精力真正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让基层干部从“事务缠身”转向“轻装上阵”,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担当”,既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也是凝聚民心、夯实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

    一、减“有形之负”:破除形式主义枷锁

    基层干部的负担,往往源于“有形之压”。有的地方考核指标层层加码,会议文件“空转循环”,数据报表重复填报,甚至“造盆景”“刷数据”成为应付检查的“捷径”。这不仅消耗了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更让实干者寒心、让形式主义滋生。近年来,多地探索为基层减负的实践:浙江推行“最多报一次”系统,整合数据填报流程;四川建立“无会日”制度,减少非必要会议;江苏通过“清单化管理”明确权责边界,避免任务层层转嫁……这些举措证明,减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通过制度创新,让干部从“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聚焦主责主业。

    减负的关键在于“精准施策”。需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减少重复督查、多头检查,杜绝“以材料论英雄”的倾向;同时,推动数字化治理,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填表”。唯有卸下“有形之负”,基层干部才能腾出手来干实事、谋实效。

    二、赋“担当之能”:从“被动执行”到“主动作为”

    负担减轻后,如何让基层干部“多负责”?核心在于赋能。现实中,一些干部存在“怕担责、不敢为”的心态,根源在于权责不清、能力不足、保障不力。例如,有的地方“属地管理”异化为“责任甩锅”,基层干部“小马拉大车”;有的干部缺乏专业培训,面对复杂问题“本领恐慌”。破解这些问题,需在“赋权、赋能、赋信心”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厘清权责边界,完善“属地管理”责任清单,杜绝“层层加码”和“责任转嫁”,让干部权责对等、放手干事。另一方面,需加强能力建设:通过“案例教学”“一线实训”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导师帮带”“跨区域交流”拓宽视野;通过“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探索。例如,湖南某县建立“干部能力提升中心”,针对基层治理难点设计模拟场景,干部在“实战演练”中增强信心;广东某镇推行“微创新”项目,允许干部在试点中试错,激活了基层创造力。当干部既有能力又有底气,“多负责”便水到渠成。

    三、增“长效之劲”:激励保障让干事者有奔头

    让基层干部持续“少负担、多负责”,离不开长效化的激励保障机制。当前,一些地方存在“晋升通道窄”“待遇保障低”“心理压力大”等问题,导致干部动力不足。破解这一困局,需在物质激励、精神鼓舞、成长空间上综合发力。 

    物质保障是基础。应完善基层干部待遇动态增长机制,落实偏远地区津贴、绩效考核奖励等政策,让付出与回报相匹配。精神激励同样重要:通过评选“担当作为好干部”、设立“创新贡献奖”等方式,增强荣誉感;通过媒体宣传先进典型,营造尊重基层、崇尚实干的社会氛围。此外,要拓宽晋升渠道,打破“天花板效应”,探索“职级并行”“跨部门交流”等制度,让基层干部看到成长希望。例如,山东某市将乡镇工作经验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条件,鼓励机关干部下沉一线;重庆某区建立“基层干部关爱基金”,为长期扎根乡村的干部提供疗养、培训等福利。这些举措传递出鲜明导向:基层是锻炼人才的舞台,更是成就事业的沃土。

    结语:轻装上阵,方能笃行致远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干部的状态直接关系治理效能。从“减负”到“赋能”,从“激励”到“保障”,本质上是对基层干部价值的重新定义——他们不应是疲于奔命的“事务员”,而应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改革创新的“先锋队”。唯有让基层干部少一些“应付差事”的焦虑,多一些“实干担当”的底气,少一些“瞻前顾后”的束缚,多一些“甩开膀子”的豪情,才能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