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李欢:在“文旅融合”中拓宽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欢  日期:4/2/2025 字体: [大][中][小]

    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也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已成为激活乡村资源、重塑乡村价值的关键路径。从新疆库车的大馕小巷到云南老姆登的非遗民宿,从江苏宿迁的蝴蝶兰小镇到河北贾庄的全季旅游线路,各地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以产业为脉,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振兴新路,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深挖文化根脉,打造乡村特色IP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文旅融合的核心竞争力。新疆库车市伊西哈拉镇通过打造“大馕小巷”,将传统打馕产业与饮食文化结合,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文旅地标,既带动就业增收,又传播了地方文化。云南怒江老姆登村则以怒族文化为依托,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将传统歌舞、手工艺融入民宿体验,吸引游客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魅力,村民收入显著提升。雷平镇结合土司文化和民俗节庆,推出“峒那屿湾八景”,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年接待游客超26万人次。这些实践表明,只有深挖乡土文化基因,提炼差异化特色,才能让乡村文旅“有故事可讲、有记忆可寻”。

    二、创新产业模式,激活乡村经济动能

    文旅融合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产业振兴的引擎。江苏宿迁宿城区以蝴蝶兰种植为核心,延伸出主题餐厅、休闲农庄等业态,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带动500多名村民就业,年产值突破千万元。河北井陉矿区贾庄镇通过“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民俗”的全季旅游线路,串联苹果园、红薯基地、研学园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成为支柱产业。安徽、海南等地则通过“农业+观光”“文物保护+旅游”等模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这种“跨界融合”的产业思维,既盘活了乡村资源,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三、守护生态底色,构建可持续发展格局

    绿水青山是乡村文旅的底色,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至关重要。雷平镇依托黑水河湿地公园和自然生态资源,打造康养度假区,将“生态+文化”理念贯穿开发全程,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浙江推进“千万工程”,改造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推出“乡村四时好风光”线路,既保护了田园风貌,又提升了旅游品质。南丰县通过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将文化服务与生态农耕结合,让村民在劳作中享受“云端阅读”,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滋养。这些案例启示,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让乡村文旅“既有流量,更有留量”。

    四、培育人才队伍,夯实振兴内生动力

    人才是文旅融合的关键变量。山东临沂的柳编传承人张志全、湖北宣恩的非遗推广者罗义杰等乡村带头人,通过技艺传承和产业创新,带动村民致富。云南老姆登村的郁伍林,既是民宿经营者又是非遗传承人,组建展演队推动文化活态传承,村民月增收超3000元。政府层面,文旅部实施的“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累计培养2400余名能人,涵盖民宿经营、非遗保护等领域。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培育“懂文化、善经营、爱乡村”的新农人队伍。

    结语:以融合之笔绘就振兴新图景

    从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到各地实践涌现的鲜活样本,文旅融合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展望未来,需在文化挖掘上更重特色、在产业创新上更重联动、在生态保护上更重长效、在人才培育上更重可持续。唯有如此,方能将乡村的“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让田园牧歌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