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李欢: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三新”助“三力”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欢  日期:5/12/2025 字体: [大][中][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在这一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以创新驱动为抓手,激活生产力的跃升潜力?关键在于以“三新”助“三力”——以新技术赋能生产力升级,以新业态释放市场活力,以新机制凝聚发展合力,从而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能。

    一、以新技术赋能,激活创新“驱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质”的突破,而技术突破是这一突破的基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变。例如,智能制造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生产全流程的精准控制,减少资源浪费;农业科技通过遥感监测和智能灌溉技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催生了新的价值增长点。

    然而,技术创新的价值在于落地。需进一步完善技术转化机制,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推动实验室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同时,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弥合区域间、行业间的“数字鸿沟”,让技术创新真正成为驱动生产力升级的“加速器”。

    二、以新业态破局,释放市场“竞争力”

    新业态是生产力迭代的重要载体。从直播电商重构消费场景,到共享经济盘活闲置资源;从平台经济连接供需两端,到绿色能源产业开辟可持续发展路径,新业态的涌现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以跨境电商为例,其通过数字化供应链整合全球资源,不仅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更带动了物流、支付、金融等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 

    发展新业态需坚持“包容审慎”原则。一方面,要鼓励试错创新,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支持新模式探索;另一方面,需建立动态监管体系,防范无序扩张风险,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唯有让新业态在规范中成长,才能将其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三、以新机制护航,凝聚发展“向心力”

    生产力的跃升离不开制度创新的保障。从优化营商环境到完善产权保护,从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到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制度层面的突破能够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持久支撑。例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可激发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灵活的人才流动政策,能让创新要素在区域间高效配置。 

    构建新机制需注重系统性和协同性。既要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政策衔接,也要倾听市场主体诉求,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例如,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调动全社会创新资源,或通过碳交易市场引导企业向绿色生产转型。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方能凝聚发展合力。

    结语: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机制为抓手,激活驱动力、释放竞争力、凝聚向心力,既是应对复杂外部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向未来,唯有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合作、系统推进,才能让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坚实底座,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