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需紧握中央一号文件所赋予的政策“密钥”,以“藏粮固本、科技赋能”夯实农业根基,以“特色引领、产业融合”激发乡村活力,以“绿色发展、协同共治”守护生态家园,共同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执“藏粮固本、科技赋能”发展密钥,筑牢粮食安全屏障,绘就“仓廪殷实”的农业强国新图景。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等挑战,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旨在从耕地保护与科技创新两个维度发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另一方面,加强种业创新,推广智能农机装备,发展数字农业,实现从“靠天吃饭”到“靠技增收”的转变。在东北黑土地上,无人农场精准作业;在中原粮仓,智慧农业平台实时监测;在沿海滩涂,耐盐碱作物创造高产奇迹……科技与土地的深度融合,让“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未来,我们需持续以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让科技之光照亮希望的田野,让每一粒种子都孕育出丰收的喜悦。
执“特色引领、产业融合”发展密钥,激活乡村经济引擎,绘就“百业兴旺”的乡村繁荣新画卷。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陕西柞水,小木耳成就大产业;在浙江安吉,一片茶叶富了一方百姓;在贵州苗寨,非遗技艺变身“指尖经济”……这些成功案例生动诠释了“特色化”与“融合化”的强大力量。未来,乡村产业振兴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前端依托资源禀赋,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中端强化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后端拓展电商、旅游等多元渠道,拓宽农民增收路径。同时,积极培育田园综合体、康养民宿、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让农民从单一农业收入转向多元化增收。唯有让产业“活”起来、链条“长”起来、农民“富”起来,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旺”起来。
执“绿色发展、协同共治”发展密钥,守护乡村生态家园,绘就“绿韵悠长”的乡村生态新画卷。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底色所在。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调“绿色发展”,旨在让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从浙江“千万工程”的美丽蝶变,到福建“生态银行”的创新实践;从内蒙古草原的“草畜平衡”管理,到江南水乡的“湿地修复”工程……各地以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的理念,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下一步,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在治理上,推广垃圾分类、污水集中处理等环保措施;在产业上,发展循环农业、碳汇经济等绿色产业;在文化上,挖掘生态价值,打造乡愁文化IP。通过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方共治模式,让乡村成为“诗意栖居”的绿色家园,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