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李欢:“开门教育”让作风建设更有“实感”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欢  日期:7/3/2025 字体: [大][中][小]

    作风建设若只停留在文件传达与会议部署,难免陷入“隔窗观景”的疏离。唯有敞开大门,让教育实践融入社会肌理、直抵群众心坎,作风建设方能褪去虚浮,沉淀下可触可感的“实感”。当“开门教育”成为常态,作风的转变便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化为了街头巷尾可闻可叹的生动实践。

   “开门”首先意味着敞开言路,让群众的“切肤之感”成为教育最真实的教材。作风的冷暖,群众感知最为敏锐;服务的优劣,百姓体会最为真切。打开机关大门,邀请群众走进来,在办事体验中“挑刺”;干部更要主动沉下去,在田间地头、社区院坝里倾听“原汁原味”的呼声。无论是窗口服务的“脸难看、事难办”,还是政策落地的“中梗阻”,群众的声音如同一面明镜,清晰照见作风的得失。当教育真正植根于这些带着泥土芬芳、饱含民生温度的真实反馈时,干部受到的触动才最为深刻,整改的方向才最为精准。这种源于实践的“实感”,是任何封闭式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开门”更深层的要义,在于将教育置于阳光之下,在群众目光的“聚光灯”中深化自省与革新。作风的顽疾,往往藏于幽暗;问题的整改,贵在公开透明。将学习教育的过程适度公开,将查摆出的问题清单和整改承诺“晒”出来,主动接受群众评议与监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的承诺是否兑现,作风的转变是否扎实,群众最有发言权。这种置于阳光下的“压力”,促使干部以“闻过则喜”的胸襟,对问题不遮掩、不回避,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真刀真枪抓整改。当教育全过程都浸润在公开透明的氛围中,每一次剖析、每一次改进便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实感”,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开门”最终要落脚于转化,让教育的成效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实绩”,让“实感”在为民服务中落地生根。作风建设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效上。“开门教育”的成果,要看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是否得到有效回应,看办事流程是否更顺畅、服务态度是否更暖心,看发展的堵点痛点是否真正打通。当干部通过开门纳谏、开门整改,将学习教育的感悟切实转化为一件件惠民便民的实事、一项项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时,群众便能从切身的便利与温暖中,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作风转变带来的“实感”。这份由群众口碑铸就的“实感”,正是作风建设最坚实、最动人的注脚。

    敞开大门,迎纳清风,作风建设方能根深叶茂。“开门教育”以其直面现实的勇气、公开透明的态度和务求实效的导向,为作风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实感”动力。当每一次倾听都直抵人心,每一次整改都晒在阳光下,每一次服务都力求实效,优良作风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标杆,而是化为了浸润于日常、惠泽于百姓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