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记者从浙江省宁波市慈善总会获悉,市慈善总会开展第二十三次“彩虹助学”活动,本年度150名困难大学生已全部由爱心人士或爱心单位认领结对。(5月22日《宁波日报》)
近年来,不少地方,包括一些高校,在开展助学济困时,往往喜欢大张旗鼓地对困难大学生进行名单公示,或举行资助仪式。表面上看,这既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助学济困原则,又彰显了资助方对受助学生的关怀和重视。
但殊不知,这种进行名单公示,或举行资助仪式的助学济困方式,却无形之中严重伤害了受资助学生的自尊心,让很多受资助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羞”得抬不起头。
众所周知,虽然家庭贫困不是学生的原罪,但有些时候,家庭贫困也是一种个人隐私。尤其对于一些贫困学生而言,他们压根就不希望自己的贫困被更多的人“知晓”,因而,很多学生即使贫困,也不希望得到资助,更不希望得到“大张旗鼓”的资助。
近年来,不少高校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纷纷摒弃“大张旗鼓”的资助方式,改为“静悄悄”的资助方式,比如,有的直接将钱充入学生的饭卡里、有的直接将钱打入学生的银行卡里,等等。据了解,这种不公示名单、不举行仪式的资助方式,充分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和尊严,此举很受资助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此次,浙江省宁波市慈善总会举行“彩虹助学”活动,150名困难大学生被爱心人士或爱心单位认领结对,这种助学济困方式虽然是“一对一”资助、精准到人,避免资助流于形式,但这显然也是受助学生不太喜欢的一种资助方式。笔者在想,如果慈善部门能够把助学济困由“认领结对”改为“静悄悄”的方式予以资助,岂不更好?
助学济困还是“静悄悄”为好。笔者衷心希望各地慈善部门和各高校在开展助学济困时,不妨多些“静悄悄”,少些“大张旗鼓”,从而既保护受资助学生的隐私,更呵护受资助学生的尊严。(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