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将至,为营造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清新过节风气,推动粽子回归节日食品属性,回归传统文化本源,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广大粽子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倡导简约消费,拒绝“天价”粽子。(5月23日《现代快报》)
众所周知,粽子是千百年来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种节日食品,因而,端午节买粽子、吃粽子便成了一种传统和习俗。
然而,每到端午节前夕,“燕窝粽”“人参粽”“鲍鱼粽”等“天价粽”便适时现身市场,不仅馅料名贵,而且包装奢华。不少销售人员表示,高端粽子礼盒通常是“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十有八九都是用来送礼的”。可见,“天价粽子”极有可能就是“腐败粽子”。
这些“天价粽子”到底“谁在买、谁在吃”呢?笔者以为,相关部门有必要认真“查一查”。一方面,要查一查“谁在买”。“天价粽子”之所以“有市场”“有销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人买”。正所谓“有需求才有市场。”试想,如果“没人买”,还会有人投其所好地包装“天价粽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相关部门不妨查一查到底是“谁在买”这些“天价粽子”。
另一方面,要查一查“谁在吃”。俗话说得好:“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些“买的人”都是一些送礼者,而“吃的人”都是一些手中有权者。虽然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收礼者少多了,但依然还有一些人抱着侥幸心理不收敛,在收礼。因此,相关部门不妨查一查到底是“谁在吃”这些“天价粽子”。
其实,“天价粽子”沦为“腐败粽子”的问题,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前“反四风”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多年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与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曾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的意见》,对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作出部署。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利用“行贿受贿一起查”的有利契机,对天价粽子“谁在买、谁在吃”现象也来一次“送礼收礼一起查”,让天价粽子“谁在买”中的“谁”和“谁在吃”中的“谁”,双双曝光于天下,并给予严惩重处。如此,才能让“天价粽子”不再沦为“腐败粽子”。
我们相信,只要既查清“谁在买”天价粽子,又查清“谁在吃”天价粽子,就一定既能达到“反四风”的目的,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又能达到让过端午吃粽子回归“本味”“真味”,不再让粽子“变味”“失味”。同时,也让“天价粽子”销声匿迹,不再年年扮演“腐败粽子”这一丑陋的角色。(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