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驻村干部,既是乡村振兴的“尖兵”,更是党群关系的“纽带”,要在“家常声”中摸准群众急难愁盼,以情为桥、以话融心,用实干纾民困、创实绩、赢民心,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在“围炉夜话”中听真话。黄文秀在《驻村日志》中写道:“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柴米油盐映射百姓生活,家长里短折射百姓心理,聊家常不是简单地走过场、说套话,而是要将心比心、以真心换真心,在沟通交流中与群众拉近距离、增进感情,用既贴心又实在的话语,打开群众“话匣子”,让群众感受到亲切与关怀。要主动前往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抓住与群众相处的机会,站在“自家人”的角度,聊一些群众听得懂、感兴趣的话题,更好走进群众心里。
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姿态,在“板凳调研”中解难题。民间有句俗语“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垂得越低;而把头抬得高高的,到处招摇的,正是那些穗子里空空如也的稗子。驻村干部要俯下身子,把群众当老师,把自己当学生,注重平时积累,做到肚子里有货,及时掌握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最新政策,让群众接得上话、聊得舒心。要下足倾听功夫,既愿意听“牢骚声”和“心里话”,也听得懂“话外音”和“潜台词”,从家长里短中收集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了解每家每户的诉求和实际情况,精准掌握群众的所思所盼。
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在“实干清单”中见真章。聊家常的落脚点是解决问题,要时刻牢记驻村帮扶是上“战场”而不是走“秀场”,躬身入局、挺膺担当,在政策方针、本职工作和群众诉求之间找到结合点,对于当下解决的问题,列好清单、捋清思路、靶向施策,第一时间拿出科学合理、群众满意的方案。对于一些“难啃的硬骨头”,要杜绝漂亮话、太极拳,要用好协商议事等机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下沉一线,明确时限、紧盯不放、一抓到底。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进取精神,持续耕好“责任田”、种好“自留地”,把自己锻炼成“写得材料、干得农活”本领高强的“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