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解崇白:从“四个纬度”出发,做好“开门教育”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解崇白  日期:6/12/2025 字体: [大][中][小]

    当前,全党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门教育” 作为核心方法论,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赓续传承,更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破题之钥。要让这场学习教育真正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群众呼声变掌声的“转化器”,需从群众意见的广度、问题整改的力度、群众参与的深度、长效机制的长度四个纬度协同发力,方能在知行合一中淬炼作风、取信于民。

    一、广度:广开言路,让民意“聚”起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开门教育首在打破“自说自话”的封闭循环,构建线上线下多维渠道,使群众意见充分涌流。线下沉下去:党员干部需深入田间地头、社区企业,以“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谦逊姿态,坐群众“热炕头”,听群众“牢骚话”,从面对面交流中捕捉真问题。线上通起来:借助政务APP、扫码反馈、数字平台等“数智”工具,降低参与门槛,实现“指尖上的监督”,让“金点子”一键直达决策端。唯有将传统调研与现代技术结合,才能从多元声音中精准定位作风短板、民生痛点,使教育方向始终锚定群众需求。

    二、力度:真抓实干,让整改“硬”起来

    开门教育绝非“纸上谈兵”,关键在于以雷霆之力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速度与深度并重:针对“门好进事难办”“指尖形式主义”等顽疾,推行“马上就办、限期完成”机制,变“回去研究”为现场办公,以“攻坚队”驻点破解堵点。例如,精简冗余工作群、优化办事流程等实招,直接解放基层干部手脚,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刀刃向内不回避: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按“两化三单”工作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挂图作战,整改一件销号一件,确保群众看得到变化、感受到诚意。

    三、深度:群众阅卷,让评判“实”起来

    教育成效是否落地,群众是最权威的“阅卷人”。开门教育需将评判权真正交到人民手中。过程透明化:通过公开整改进展、邀请群众代表参与评议、第三方评估等方式,主动将工作置于“聚光灯”下,杜绝“自弹自唱”。标准民生化: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为标尺,用入户访谈、随机抽查检验实效。如广西横州市推行群众满意度“一票否决制”,对不满意的环节责令“返工补课”,直至群众认可。评判权下沉,方能倒逼干部敬畏民意、扎实作为。

    四、长度:机制固本,让成效“长”起来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开门教育需超越“阶段性活动”,构建长效机制。监督常态化:畅通“群众监督—干部回应”闭环,将意见箱、热线电话等载体制度化,确保监督之门“长开不关”。制度升华:将群众认可的整改经验固化为制度“金果子”。例如,将“解决一件事”的策略升格为“解决一类事”的规范,推动“当下改”转向“长久立”。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唯有依靠制度力量,方能使清风正气浸润日常、蔚然成荫。

    开门教育的四重纬度,是方法论更是价值观——它深刻诠释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这一立身之本。从广纳民意的胸襟,到立行立改的担当;从俯身请群众阅卷的谦卑,到建章立制的远见,每一步都是对初心的叩问、对使命的践行。

    当教育的大门越开越宽,群众的“呼声”自会化为“掌声”;当党员干部与人民同坐一条板凳、同解一把难题,八项规定精神便不再是抽象条文,而成为可观可感的生活暖流、可信可期的时代清风。这,正是开门教育最深沉的力量、最隽永的价值。“闭门造车终觉浅,开门问计方致远。” 以四个纬度铺路,以民心为尺丈量,作风建设之路必能越走越宽、越行越稳。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