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慈利县岩溶洞穴污染事件经央媒曝光后,引发社会对基层生态治理的高度关注。截至6月15日清运84.5吨垃圾的数字,不仅是污染严重程度的直观体现,更暴露出基层生态保护中的薄弱环节。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压实干部责任,完善治理体系,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守护绿水青山。
责任意识淡化,导致基层生态治理防线失守。村民长期将溶洞当作“天然垃圾场”,养殖企业肆意偷排粪污,看似是群众环保意识不足,实则是基层干部责任缺失的结果。过去因垃圾处置体系不完善,镇村将溶洞作为临时处理点,却未及时建立长效机制;监管部门执法不力、权责不清,使得污染行为屡禁不止。这警示我们,基层干部必须强化生态优先的责任担当,主动作为,将生态保护责任贯穿工作始终,避免重发展轻保护的短视行为。
治理能力短板,制约污染防治工作有效开展。溶洞清理面临高空作业危险、机械难以操作、有毒气体威胁等重重困难,而基层干部在应急处置、统筹协调方面的能力不足被进一步放大。即便有专家团队制定一洞一策方案,但在实际执行中,资源调配、风险防控等环节仍面临挑战。这要求组织部门加强干部生态治理能力培训,通过实战演练、案例教学等方式,提升干部队伍专业素养,确保在面对复杂环境问题时能够高效应对。
监管机制缺陷,为污染问题滋生提供可乘之机。生态环境与农业农村等部门权责交叉,导致养殖散户监管存在真空地带;溶洞隐蔽性强,使得偷排行为难以发现和查处。必须完善监管制度,一方面明确部门职责,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消除监管盲区;另一方面将生态保护纳入干部考核核心指标,构建发现-整改-问责的闭环管理体系,以制度刚性倒逼责任落实,杜绝“九龙治水”的乱象。
群众动员不足,削弱生态治理的社会合力。基层党组织未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不够,导致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不高。破解这一困境,需以党建为引领,通过设立党员环保责任区、组建志愿服务队等方式,带动群众参与生态治理;同时,利用新媒体、村民大会等多种渠道开展环保宣传,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形成党群同心、共建共治的良好局面。
慈利县溶洞污染治理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更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从强化责任担当、提升治理能力、完善监管机制、凝聚群众力量等方面精准发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基层干部队伍,构建科学高效的生态治理体系,彻底根治溶洞污染问题,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