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情民风持续向好。作为党员干部队伍的生力军,青年干部的作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当前,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部分青年干部存在把“官腔”当“底气”,面对群众居高临下;把“随意”当“率真”,面对工作信口开河;把“年轻”当“资本”,面对质疑敷衍烦躁。这类“说话随意、口大气粗”的作风偏差,不仅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背道而驰,更可能成为青年干部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言语失范折射作风之弊。青年干部的语言作风,是其党性修养、宗旨意识的直接投射。青年干部“说话随意、口大气粗”的表现形态多样:一是“表态轻率”,面对群众诉求时习惯用“包在我身上”敷衍,却对具体难点避而不谈;二是“言语傲慢”,与群众交流时用“你们老百姓不懂”划界,与同事沟通时以“我是领导”压人;三是“言辞浮夸”,汇报工作时把“局部经验”吹成“普遍成效”,面对问题时用“历史遗留”搪塞,对矛盾隐患轻描淡写。更值得警惕的是,青年干部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若放任这种“小毛病”演变为“大问题”,不仅会阻碍个人成长,更可能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实中出现“断层”。
追根溯源纠正作风偏差。思想根源上,部分青年干部在潜意识里把“干部身份”等同于“特权符号”,在语言表达中不自觉流露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没有从“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高度摆正位置,自然难以做到“言有尺度、行有规矩”。实践历练上,部分青年干部做群众工作时不懂方言土语,只会照本宣科;汇报情况时缺乏数据支撑,只能堆砌概念;解决矛盾时缺乏实战经验,习惯“打官腔”回避问题。这种“以虚掩实”的做法,最终只会让工作陷入“空对空”的恶性循环。制度约束上,部分单位对青年干部的考核侧重“显绩”,对语言作风这类“潜绩”关注不足,缺乏常态化的提醒纠错机制。
破立并举锻造青年铁军。首先,要在“学思践悟”中筑牢思想根基。青年干部不仅要把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必修课,还要通过党史学习、主题党日等活动,从“半条被子”的故事中感悟“鱼水情深”,从“焦裕禄的藤椅”中体会“为民情怀”,真正把“群众利益无小事”刻进骨子里。其次,要在“实践淬炼”中锤炼务实作风。要推动青年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经风雨、见世面,在接待群众中掌握将心比心的沟通技巧,在工作推进中养成用数据说话的工作习惯,这样才能避免“坐而论道”的空泛,真正做到言必切题、言必有据。最后,要在“严管厚爱”中强化制度约束。组织部门对青年干部中说话随意、口大气粗等问题要早提醒、早纠正,让“慎言”成为青年干部的日常习惯。同时,不断探索容错纠错机制,鼓励青年干部在严守纪律的前提下大胆创新,让他们既有“说话算数”的责任感,又有“说真话、办实事”的积极性。
言为心声,行随心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本质是密切联系群众,而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一言一行。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棒人”,更要在思想上绷紧“为民之弦”,在实践中锤炼“群众之言”,在制度中筑牢“规范之堤”,青年干部才能以言正身、行立信,在新时代作风建设的长征路上,书写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河北辛集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