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三农”工作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地位,揭示了耕地保护、产业延伸与城乡融合之间的内在逻辑,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产业链是农业增值的“动力源”,城乡融合是共同富裕的“连心桥”,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当前,部分地区存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一些地方为短期效益违规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挖湖造景或种植林果,导致优质耕地减少;还有区域因粗放经营出现土壤退化、肥力下降,威胁粮食安全,阻碍乡村振兴。耕地是乡村发展的根本、农民生存的根基、农业产业链的起点。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才能保障粮食产量稳定,为乡村产业提供基础。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健全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推广轮作休耕、增施有机肥等生态技术,实现耕地永续利用,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与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乡村振兴的“压舱石”,扛牢责任不仅要稳产量,更要推动产业升级,让农民从“种好粮”到“种好价”、从“卖原粮”到“卖产品”。当前一些地方农业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农民仅获生产环节微薄收益。延伸产业链,可融合农业与加工、销售、旅游等,形成“生产+加工+服务”体系,提高附加值,增加收入。如粮食主产区发展深加工,普通小麦转化为终端食品,价值提升数倍;特色产区打造公共品牌,借电商拓宽渠道;生态优越乡村发展休闲农业,将耕地变旅游资源,让农民双重增收。这些举措释放耕地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长远之计。城乡发展不平衡制约乡村发展,城乡在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上差距大:城市聚集优质资源,乡村面临人才流失、资金短缺、技术匮乏,导致耕地保护缺支撑,农业现代化慢。城乡融合能打破二元结构,促进要素向乡村流动。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升级农村公路、水利等,改善生产条件,便于灌溉、农机作业,降低运输成本;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优质学校、医院,完善设施,吸引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这些人才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推广精准施肥、智慧农业,提高耕地效率,带动农民转型,实现目标,促进共同富裕。
实践中,多地探索出协同路径。有的设“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奖励守红线者,资金用于公益,让保护与发展挂钩;有的推“点状供地”,不占基本农田,留足产业空间。这些证明,找准结合点,二者可相互促进。
总之,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一体两面,保护为振兴筑牢根基,振兴为保护提供动力。统筹推进,让耕地成希望沃土,乡村在护安全中全面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同富裕奠基。(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梁召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