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以来,强降雨天气频繁侵袭我国多地,洪涝和地质灾害在一些区域肆虐。在防灾能力相对薄弱的农村等地,村干部等基层防汛人员勇挑重担,成为守护群众安全的关键防线。在这其中,年轻干部更应挺身而出,以担当作为筑牢防汛救灾的坚固堤坝。
先练“金刚钻”,方能揽“瓷器活”。防汛救灾不是喊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防汛救灾的"最后一公里",考验的从来不是匹夫之勇。从气象预警信息的分析,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从抢险物资的管理调配,到受灾群众的妥善安置,每一个环节都大有学问。年轻干部要主动学习,向书本求知、向经验丰富的前辈求教,熟练掌握防汛救灾的各项业务知识,才能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做得好。只有自身业务过硬,才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汛情时,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不至于手忙脚乱、无从下手。
把“压力值”转化为“创新值”。在防灾减灾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要珍惜资源,科学规划每一份物资的使用、每一份人力的调配。盲目行动不仅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延误最佳的防灾救灾时机。有村支书用“轮班制+弹性岗”让3名干部撑起200户的排查任务,有驻村队员开发“防汛微打卡”小程序实现隐患点实时上报,这些实践证明办法总比困难多。年轻干部的优势,就在于能把“互联网思维”融入泥巴路,把“项目管理”用到救灾中,让有限的力量渗透到每个风险点,最终拧成一股防汛救灾的“青春合力”。
在基层一线救援中,年轻干部还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能盲目牺牲。我们歌颂奉献精神,但更倡导科学救援。在执行任务时,要充分评估风险,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自身安全。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群众,持续为防汛救灾贡献力量。遇到危险情况,不能头脑一热就往前冲,而要冷静思考、科学应对,运用智慧化解危机。
风雨里的成长最扎实,困难中的担当最闪亮。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的每一次学习、每一次巧干、每一次理性抉择,都是在为基层治理的“韧性”添砖加瓦,抢险救灾的“最后一公里”,终将成为守护群众的“安心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