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两年调查,河南平顶山鲁山县“715万牛郎织女雕塑”事件终于迎来通报。这场始于公众对“脱贫县建丑地标”的质疑,终于以“先建后招、围标串标、价格虚高”的真相,以及多人获刑的处置结果,给舆论场交上了一份迟到的答卷。然而,这份答卷背后,是公共信任被一次次轻慢的刺痛,更是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深刻警示。
从“丑地标”到“黑幕”,公共质疑为何总需“持久战”?
2023年8月,当鲁山县715万雕塑被曝光“又丑又贵”时,公众的质疑直指核心:一个脱贫县为何要斥巨资建“文化地标”?这笔钱是否花得合理?面对舆论风暴,平顶山方面迅速回应,免职局长、处分工作人员、成立联合调查组,动作不可谓不快。但“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的承诺,却让公众一等就是近两年。
这期间,公众的疑问并未消散:调查究竟卡在了哪里?是证据链复杂,还是态度暧昧?直到如今通报揭露“核定造价仅207万”的真相,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调查难,而是某些人试图用“拖延”消磨公众的关注度,用“时间”掩盖问题的严重性。这种“能拖则拖”的应对方式,本质上是对公共质疑的敷衍,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透支。
通报迟到背后,是“程序正义”还是“权力傲慢”?
联合调查组的通报中,“先建后招、围标串标”等关键词,直指权力与资本的勾结。本应通过公开招标确保公平竞争的项目,却沦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本应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财政资金,却变成“关系户”的提款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招投标法规,更践踏了公共资源的分配公平。
更值得警惕的是,从事件曝光到通报发布,近两年的时间跨度中,涉事人员是否曾试图掩盖真相?调查过程是否受到外部干扰?公众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调查组能更早公布阶段性进展,或是对公众关切给予更及时的回应,或许不会让“信任裂痕”越撕越大。程序的滞后,暴露的不仅是工作效率问题,更是某些部门对“权力必须接受监督”这一原则的漠视。
重建信任,需从“及时回应”到“制度约束”
此次事件中,公众的愤怒不仅源于“715万变207万”的荒诞,更源于对“权力任性”的无力感。当一起本应清晰的公共事件,需要靠舆论持续施压才能推进调查,当一份本应及时的通报,需要等待近两年才姗姗来迟,这无疑会加剧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重建信任,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及时回应”的诚意。面对公共质疑,相关部门应摒弃“拖字诀”,主动公开调查进度,用透明换取理解;二是“制度约束”的刚性。从招投标流程到资金监管,从问责机制到公众监督,必须用严密的制度堵住权力寻租的漏洞,让每一分公共资金都经得起阳光的曝晒。
鲁山雕塑事件,是一面照见政府治理短板的镜子。它提醒我们:公共信任的建立需要久久为功,但摧毁往往只需一次敷衍。当“及时通报”成为奢侈,当“程序正义”沦为口号,受损的不仅是政府的形象,更是整个社会的治理基础。唯有以更开放的姿态接受监督,以更严格的制度约束权力,才能真正让公众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而非在一次次等待中,耗尽对公共部门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