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为官从政的根本。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古训,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干”始终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底色。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面对改革发展的硬骨头、民生福祉的新期待,每一位干部都当以“干”字为先,用实干诠释初心,以实绩赢得民心。
“干”字当头,首在“愿干”的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心念指引方向。有的干部“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在岗不履职、在位不尽责,把“铁饭碗”当成“安乐窝”;有的“遇到困难绕道走”,面对矛盾推三阻四,把“没干过”“不好干”当作借口。反观那些被群众铭记的好干部,无论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还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李保国,无不是怀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把担子扛在肩上。干部的“干”,源于对群众的感情,对事业的热爱,把岗位当责任,把工作当使命,才会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
“干”字当头,贵在“敢干”的担当。干事难免有风险,改革总会遇阻力。如果怕担责、怕出错,“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就会在机遇面前错失良机,在挑战面前停滞不前。基层治理中,化解邻里纠纷需要直面矛盾的勇气;乡村振兴中,发展特色产业需要敢闯敢试的魄力;民生改善中,破解“急难愁盼”需要啃硬骨头的决心。干部的“敢干”,不是蛮干乱干,而是在吃透政策、摸清实情基础上的科学作为,既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又善于在制度框架内创新,让“敢干”有底气、有章法。
“干”字当头,重在“善干”的本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时代的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光有热情和勇气不够,还得有“善干”的智慧和能力。有的干部学历高、理论强,却在“群众语言”前犯怵,在“田间地头”里茫然,根源在于缺乏联系群众的本领;有的面对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陷入“本领恐慌”。善干,要向实践学习,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要向群众问计,从家长里短中找思路,让决策更接地气、更合民心;要向时代借力,学好用好新技术、新理念,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工作效能。唯有练就“善干”的硬功夫,才能在复杂局面中找准方向,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关键。
“干”字当头,要在“实干”的成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群众看干部,不看说得有多动听,只看做得有多实在。是修好了村口的路,还是解决了孩子上学难?是让集体经济鼓了腰包,还是让村容村貌换了新颜?这些具体的“成绩单”,才是干部政绩的最好注脚。实干,就要杜绝“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做“表面文章”,把精力放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实事上;就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直到把事情办成、把问题解决。正如老百姓常说的:“干部干没干,我们心里有杆秤。”
干部的“干”,连着党心民心,关乎事业兴衰。在“干”中践行初心,在“干”中锤炼本领,在“干”中创造价值,才能不负“干部”这个称谓,在新时代的考卷上写下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答案。(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承安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