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调查研究要追求“深”“实”“细”,才能更好地为科学决策服务,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调查研究要“深”。调研的深度,决定了决策的准度 。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一线,真正做到“身入”基层、“心到”基层 。不能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要“蹲下去”“扎进去”,聚焦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工作推进中的堵点 。要带着问题“解剖麻雀”,跟着线索“顺藤摸瓜”,从个案中找规律,从现象中看本质 。比如,在调研农村发展问题时,不能只看到农村的表面繁荣,而要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等,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适合农村发展的道路。
调查研究要“实”。调研的本质是“察实情”,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杜绝打卡式调研 。不能把调研当“任务”,提前踩点、摆拍作秀,更不能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束之高阁” 。要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聚焦群众关切、发展痛点,以数据为基,以案例为证,分析问题本质 。同时,要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硬招实招,建立“调研—决策—落实—反馈”的闭环机制,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例如,在调研企业发展难题时,要切实了解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如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企业的发展。
调查研究要“细”。细节决定成败,调查研究也不例外 。从调研方案设计的周密规划,到样本选取的精准考量,再到走访座谈的细致记录,每个环节都需以“绣花功夫”精耕细作 。要在海量信息中敏锐捕捉细微矛盾,用“放大镜”剖析问题脉络,从群众不经意的言语、基层微小的变化中洞察深层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调研结论经得起推敲,提出的对策建议切实可行 。比如,在调研民生问题时,要关注到群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提供等,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为改善民生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之,调查研究要追求“深”“实”“细”,这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金钥匙”,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