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傍晚,永州宁远县民警的一次寻常走访,因全程平和规范的执法过程引发关注。网民盘某某转发公安内部信息后,民警佩戴执法记录仪登门沟通,从19时38分到20时06分,短短28分钟的交流中,没有语言冲突,没有强制手段,最终以当事人自愿删除信息圆满收场。这起看似普通的执法事件,实则折射出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执法规范与人文关怀的良性互动。
规范执法的细节,藏在执法记录仪的镜头里。根据执法全过程记录规定,民警出警必须 "出勤必带、执法必用" 记录仪,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可回溯、可监督。永州民警从抵达现场到离开的全程记录,不仅符合 "同步摄录、集中管理" 的制度要求,更用技术手段消除了执法者与群众之间的信任隔阂。这种规范化操作背后,是组织对干部执法行为的刚性约束 —— 通过明确的制度设计,让权力运行始终处于阳光之下。当执法记录仪成为干部的 "构建" 刚性制度 + 柔性执行 " 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信息时代的治理智慧,在于把握公开与保密的平衡艺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 "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但公安机关内部信息涉及执法安全,显然属于应当保密的范畴。此次事件中,民警既坚持了 "公安内部信息不能转发" 的原则底线,又通过耐心解释获得了当事人的理解,这种处理方式值得肯定。更值得关注的是,盘某某父亲提及 "县里工作人员前来了解乡政府人员迟到缺岗情况",这恰恰体现了群众监督与政府改进的良性循环 —— 前者属于应当公开的政务信息,后者则需要公民配合保密,两者并行不悖,共同构成治理生态的有机部分。
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体现在化解矛盾的智慧中。兰考县通过 "一体执法+治理联动" 模式,将执法力量下沉整合,实现了信访量下降 22.5% 的良好成效。这一成功经验与永州事件异曲同工:都是通过组织创新提升干部能力,通过规范执法赢得群众信任。当干部既能严格执行信息管理规定,防止内部信息泄露,又能耐心倾听群众诉求,就会形成 "干部依法办事、群众依法监督" 的正向循环。
此次事件也启示我们,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双向发力。一方面,要像永州公安那样,用执法记录仪等技术手段规范干部行为,让每一次执法都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像兰考县那样将网格员与执法队伍整合,让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回应。唯有如此,才能既维护执法权威,又保障公民权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基层治理创新。
从永州民警平和的走访,到兰考 "一支队伍管执法" 的改革,新时代基层治理的进步清晰可见。当规范执法成为干部的行动自觉,当群众信任转化为治理动能,基层社会就会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这正是组织建设赋能干部队伍的生动写照 —— 通过制度规范行为,通过培训提升能力,让每一位基层干部都成为法治精神的践行者、群众利益的守护者,最终实现基层治理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