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王辉:叫停基层借调——让干部扎根该在的土壤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辉  日期:8/20/2025 字体: [大][中][小]

    某乡镇党政办一年之内被借调走3名骨干,仅剩1名刚入职的选调生应付日常工作;某县市场监管局因半数执法人员被上级单位借调,导致辖区内食品安全检查频次减半——这些基层干部被频繁抽离的现象,正在成为动摇治理根基的隐形隐患。叫停向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的制度调整,本质上是对基层组织生态的一次“修复手术”,更是对干部资源合理配置的理性回归。

    当前基层借调已形成一套扭曲的运作逻辑:上级单位以“锻炼培养”为名“伸手要人”,基层组织因“考核权重”不敢拒绝,干部个人为“曲线晋升”主动迎合。这种三方默许的潜规则,实则是组织体系的功能错位。

    更严重的是借调造成的组织断层。乡镇一级本就存在“编制不少、在岗不足”的困境,借调相当于在本就紧张的人力资源上“抽薪”。某偏远乡镇党委书记无奈表示:“刚培养成熟的业务骨干被借调,新入职的干部还没上手,工作只能在‘应付’和‘拖延’之间摇摆。”这种频繁的人事流动,让基层组织始终处于“重建—流失—再重建”的恶性循环,政策执行力自然大打折扣。

    规范基层借调需要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可参照某地“三不借”原则:专业性岗位不借、关键岗位不借、未满服务期不借,从源头上遏制借调冲动。同时明确借调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且不得影响原单位核心工作,让借调回归“应急支援”的本位功能。

    上级单位应正视自身队伍建设的短板。与其“掠夺式借调”,不如优化内部编制配置,通过公开遴选、专项招录等方式补充力量。某地级市推行“编随事走”改革,将23个市直部门的186个编制下沉到基层,从根本上减少了对借调的依赖,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对基层干部要完善“扎根激励”机制。某县实施“基层服务年限与晋升挂钩”制度,在乡镇工作满5年的干部优先晋升职级,让安心基层者有盼头;建立“借调负面清单”,明确被借调期间不纳入原单位评优评先,切断“借调镀金”的利益链条。这些措施能让干部明白:扎根基层不是“弯路”,而是成长的“直通道”。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干部成长的“第一课堂”。当借调的手不再随意伸向县乡,当基层组织能够稳定运转,当干部能够安心扎根,治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上下贯通”。正如一位老乡镇干部所说:“让该在基层的人留在基层,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这才是组织工作应有的样子。”规范借调不是限制流动,而是让每颗“螺丝钉”都能在最合适的位置发挥作用,这正是组织体系高效运转的前提所在。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