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青年干部成长的"练兵场"。当带着校园青涩与理论热忱的青年走进田间地头、村舍院落,如何跨越"书斋与乡野"的认知鸿沟,完成从"旁观者"到"局内人"的身份转变,本质上是一场知识体系重构、情感认同培育与实践能力锻造的辩证统一。
在"祛魅"与"赋魅"中解构认知藩篱。青年干部初到基层,往往面临双重认知困境:既可能因学历优势产生"知识优越感",也可能因经验匮乏陷入"本领恐慌"。破解这一困境,需要完成对基层工作的双重认知重塑。所谓"祛魅",是剥离对基层工作的理想化想象。基层事务琐碎却关乎民生根本,调解邻里纠纷与落实政策文件同样重要,防汛抗旱的体力付出与数据报表的精细核算缺一不可。认知转变,是青年干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的前提。而"赋魅",则是发现基层实践的独特价值。群众的"土办法"中蕴含着治理智慧,田间地头的"闲言碎语"里也可能藏着政策落地的堵点。青年干部唯有以"小学生"心态向群众学习,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学问"。
在"自家人"身份认同中锻造情感纽带。身份认同并非简单的"合群",而是对基层社群价值观念、行为逻辑的深刻理解与共情。一方面,要做到"共情式倾听"。情感共鸣始于放下预设、听懂"弦外之音"。暂悬主观评判,打破"单向信息接收"模式,减少沟通防御,建立信任,化解冲突。另一方面,要做到"价值性认同"。当青年干部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发展,情感便升华为使命。与基层发展同频共振的价值认同,能让"融入"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
在"知行合一"中锤炼实践本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要求青年干部构建"理论-实践-再理论"的能力成长闭环。这种成长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思维方式与行动逻辑的根本转变。一方面,要培养"系统思维",避免"头痛医头"。从"点上治理"到"系统施策"的转变,体现了基层工作的深层逻辑。另一方面,保持"动态学习"的自觉。基层政策在变、群众需求在变,青年干部需以"归零心态"持续充电。从学习数字化政务系统到掌握电商助农技巧,从理解乡村振兴新政策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迭代升级是适应基层的永恒命题。
青年干部的基层之路,是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当认知的棱角在实践中被打磨,情感的根系在乡野中扎深,能力的羽翼在风雨中丰满,他们便真正完成了从"纸上谈兵"到"知行合一"的跨越。这片充满生机的基层沃土,既考验着青年的智慧与韧性,更孕育着他们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材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