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与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威信,影响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的关键时期,以清正廉洁筑牢思想防线,以实干担当践行初心使命,既是基层干部的立身之本,更是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
思想清正廉洁,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生命线”。基层工作直面群众利益,征地拆迁、补贴发放、项目审批等环节无不涉及民生福祉,若思想“闸门”松动,便可能被贪欲侵蚀。从拒绝一份土特产的“小节”,到守住项目招标的“底线”;从杜绝优亲厚友的“私心”,到秉持公平公正的“公心”,清正廉洁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工作的具体选择。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当以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用党纪国法校准行为坐标,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传统作风转化为“不谋私利、不徇私情”的行动自觉,始终保持“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清醒,让清廉成为基层治理最鲜明的底色。
实干担当作为,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履职必修课”。基层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更多是“家长里短”的琐碎、“急难愁盼”的攻坚。群众评价干部,从不看口号喊得有多响,只看实事办得有多实。在田间地头倾听民声,才能知道农户的灌溉难题;在社区楼栋走访调研,才能了解居民的停车需求;在企业车间蹲点服务,才能解决商户的经营困境。实干不是“蛮干”,而是带着感情、带着感情的“巧干”——面对矛盾不回避,遇到难题不推诿,把“群众要办”的事变成“主动去办”的事,把“民生痛点”变成“治理亮点”。从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的“领头雁”,到守护社区平安的“夜巡人”,从疫情防控中的“逆行者”,到防汛救灾里的“排头兵”,正是无数基层干部的“真抓实干”,才让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让群众的期盼变成现实。
思想清正与实干担当,从来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缺少清正廉洁的“实干”,可能沦为“盲目蛮干”甚至“以权谋私”;没有实干支撑的“清正”,则会变成“消极避事”的“伪清廉”。基层党员干部唯有将“清正”作为内在追求,将“实干”作为外在行动,才能在服务群众中站稳立场,在推动发展中彰显价值。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干部更应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清正廉洁刻在心里、把实干担当扛在肩上,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交出一份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