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星堆青铜神树的金箔在考古灯下闪烁,当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在数字技术中 “活” 起来,当《典籍里的中国》让《尚书》《楚辞》跨越千年与现代人对话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是什么样的精神密码,让中华民族在五千年风雨中始终屹立不倒,在时代浪潮里总能焕发新生?重新读懂这份精神密码,不仅是回望历史的寻根之旅,更是我们面向未来、走好新征程的必然选择。
这份精神密码藏于“自强不息”骨血,是逆境中民族脊梁。从大禹治水坚韧、屈原求索执着,到司马迁著史坚守、红军长征豪迈,再到改革开放闯劲、新时代航天人拼搏,“自强不息”是融入民族基因的行动哲学。它让我们在天灾前众志成城,在考验中逆势突围,在科技挑战下自主创新掌握主动权。今天重读密码,是要传承“不服输、不放弃”劲头,在平凡岗位干事创业,在时代考题前勇担使命。
这份精神密码蕴含于“厚德载物”的胸怀,是文明沉淀的包容智慧。中华民族不以“文明优越者”自居,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唐代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如今,“一带一路”延续初心,中欧班列、雅万高铁促进合作,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智慧。“厚德载物”是“海纳百川”的格局,让我们坚守文化根脉,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在文明对话与互利合作中凝聚共识、共同发展。这份包容智慧是应对世界分裂与对抗的解药。
这份精神密码写在“天下为公”的担当里,是民族间传递的家国情怀。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到抗疫斗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守,“天下为公”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它让个人与国家、“小家”与“大家”命运相连。这种家国情怀并非狭隘民族主义,而是“以民为本”的初心、“兼济天下”的胸怀。如今,面对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任务,“天下为公”的担当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重新读懂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不是要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自满,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发展。当 “自强不息” 遇上科技创新,便有了 “嫦娥探月”“蛟龙深潜” 的奇迹;当 “厚德载物” 对接全球治理,便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当 “天下为公” 融入民生实践,便有了 “幼有所育、老有所养” 的幸福图景。这份精神密码,早已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活在当下、指引未来的力量源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读懂这份密码、守护这份密码、践行这份密码 —— 以自强不息的劲头闯难关,以厚德载物的胸怀融世界,以天下为公的担当谋发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步履坚定,让中华文明的光芒在新时代更加璀璨。(团林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