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龙敏:为实干者卸下“包袱”让服务更有温度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龙敏  日期:10/16/2025 字体: [大][中][小]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常用来形容基层工作状态的话,道尽了实干者的忙碌与艰辛。然而现实中,不少实干者不仅要应对繁杂的业务工作,还被各种不必要的“包袱”所困——过度留痕的台账报表、频繁重复的检查考核、多头报送的材料数据……这些额外负担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让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到为民服务的核心事务中。为实干者卸下“包袱”,不仅是对干事创业者的关怀,更是提升服务质量、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的关键之举。

    不必要的“包袱”,正在消解实干者的服务热情与效率。某社区工作人员曾坦言,一天内要同时应对民政、计生、综治等多个部门的材料报送要求,部分报表内容高度重合,却需分别按不同格式填写上报,光整理这些材料就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原本计划走访困难群众、解决小区物业纠纷的时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将“留痕”等同于“落实”,要求每项工作都要拍照片、写总结、建档案,导致实干者陷入“材料造假”“数字达标”的形式主义怪圈。当精力被消耗在应付流程、美化台账上,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自然会大打折扣,服务温度也随之降温。

    为实干者卸包袱,需要以制度创新破除形式主义壁垒。近年来,多地推出的“无会日”“无文日”政策值得借鉴——某省明确每月第一周为“基层减负周”,期间不召开全省性会议、不印发非紧急文件,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有的地方建立“一张报表管到底”的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各部门需求,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用,彻底告别“多头报送”的困扰。这些举措直击痛点,通过简化流程、整合资源,把实干者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把脚步迈向田间地头、把耳朵贴近群众心窝,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卸下“包袱”的最终目的,是让服务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当社区工作者不用再为报表熬夜,就能有更多时间陪伴独居老人聊天、帮居民解决邻里矛盾;当乡镇干部不用再频繁应付检查,就能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户需求、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恰恰是群众最需要的“暖心服务”。实干者轻装上阵,才能把更多心思和精力放在为民办实事上,让政策的温度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真切。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实干者是推动社会发展、服务群众的中坚力量。为他们卸下“包袱”,不是降低工作要求,而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聚焦主业、担当作为。唯有持续深化基层减负,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实干者撑腰鼓劲,才能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让每一位实干者都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为民服务中,让服务的温度温暖千家万户,让发展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