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龙敏: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滋养每一个奋斗的你我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龙敏  日期:9/11/2025 字体: [大][中][小]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推进现代化建设,终究是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更有品质、更有尊严的生活。从脱贫攻坚战场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医保覆盖13.6亿人的民生兜底,再到老旧小区改造里千家万户的笑脸,新时代十年的实践早已证明:现代化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增长,而是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是让发展红利穿透“最后一公里”,抵达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首先要守住“公平”这条生命线。曾几何时,城乡二元结构让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偏远山区的孩子要翻山越岭才能走进课堂,农村老人看病要“小病拖、大病扛”。如今,“特岗教师”扎根乡村播撒知识火种,县域医共体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级医院服务,“新农合”报销比例逐年提升,这些变化背后,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制度设计。就像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不仅让乡村变美、农民变富,更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共享养老、文化等配套,真正打破了城乡发展的“鸿沟”。公平不是“平均主义”,而是让每个群体都有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的机会,都能凭奋斗获得合理回报——农民工能在城市落户安家,小微企业主能在政策扶持下闯出新路,残疾人能在无障碍环境中实现人生价值,这样的现代化才更有“人情味”。

    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还要激活“共享”的内生动力。现代化建设不是“政府独奏”,而是“全民合唱”。从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点燃农村改革火种,到深圳特区建设中“拓荒者”们敢闯敢试,再到如今新业态里外卖小哥、直播博主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人民始终是现代化的参与者、建设者,也理应是成果的享有者。近年来,各地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大公共文化投入,让博物馆、图书馆走进社区,让文化成果滋养精神世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让“老有所养”更有底气。这些举措,正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让每个人都能从现代化建设中看到希望、收获幸福。

    当前,我们正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地方产业升级滞后,就业质量有待提升;有的区域公共服务差距依然明显,民生短板需要补齐;还有的群体在数字化浪潮中面临“数字鸿沟”,需要更多关怀。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靠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更要靠制度创新“分好蛋糕”。要始终把民生放在发展的优先位置,既关注“高楼大厦”,也关心“柴米油盐”;既追求“经济指标”,也看重“幸福指数”。比如,针对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的问题,多地推出“适老化改造”,保留人工窗口、开通一键呼叫服务;针对就业难题,政府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量身定制”就业帮扶。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恰恰是让现代化成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生动体现。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让14亿多人民共同迈入现代化社会,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从田间地头的丰收喜悦,到工厂车间的创新突破;从校园里的朗朗书声,到养老院的温馨陪伴,每一个普通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是现代化建设最鲜活的注脚。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就一定能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让现代化建设之路越走越宽广,让每一个奋斗者都能在新时代的画卷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团林组织部)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