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一片绿”“三斤三两”……结婚本是人生大喜事,可一些农村地区的彩礼动辄几十万元,成为压在农民头上的一座“大山”。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部分省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释放出推进农村高额彩礼综合整治落地见效的积极信号。(9月9日《重庆日报》)
据了解,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各地广大农村,结婚“送彩礼”已成为一种传统婚俗。按说,青年男女结婚时,男方给女方送上一些“彩礼钱”,以表示对女方的重视和尊重,这也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近年来随着婚礼规格、排场的水涨船高,“彩礼钱”也随之大涨价,少的十几万元,多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之多。许多并不富裕的家庭往往被这“高额彩礼”压得连气都喘不过来。更有甚者,有的家庭因为“高额彩礼”而因婚返贫、因婚致贫。可以说,“高额彩礼”已成为幸福婚姻的一块绊脚石。
其实,各地“高额彩礼”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许多有过背负高额彩礼经历的人也直言,这都是为了那点面子,他们也从内心里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彻底整治“高额彩礼”。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更是希望通过“高额彩礼”的彻底整治,让婚姻回归本位。
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为整治“高额彩礼”,也是出台了不少举措,有的给高额彩礼“设限”,有的提倡“低彩礼”“零彩礼”。应该说,政府部门的倡导也得到了很多数人的认可。但现实中,许多人还是放不下所谓的“面子”,虽然心里认可“低彩礼”,甚至“零彩礼”,但每每轮到自己头上时,还是放不下面子,还是照单索要“高额彩礼”。这说明,整治“高额彩礼”还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可喜的是,中央对于“高额彩礼”问题也十分重视。据悉,从2019年至今,治理高额彩礼问题,已连续7年6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而且,局部地区彩礼上涨势头也已得到了有效遏制,不少群众也切身感受到了移风易俗带来的可喜变化。
当然,整治“高额彩礼”不能仅靠“一纸文件”,还需司法、民政、村居等相关部门和力量,多些治理智慧。比如,既要用心宣传、科学引导群众对高额彩礼说“不”,也要对涉及高额彩礼的种种乱象,给予公正的法治裁决。同时,在治理手段上,也要多些耐心。此外,还要鼓励地方进行创新探索,根据经济水平和风俗实际,通过村规民约等设定出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如此多措并举,才能为婚恋减负,为幸福加分,从而让“高额彩礼”不再成为幸福婚姻的绊脚石。(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