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江日报报道了“2025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湖北行”活动,来自11所高校的大学生代表深入湖北武汉的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企业车间等地探访调研。他们在行走中触摸时代脉搏,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相连,让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成为了一堂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优质课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走的思政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学生们走出校园,亲身感受国家发展的成就和社会的进步。在华中数控公司,大学生们体验AI制作画像,感受科技的魅力与创新的力量;在岚图新能源汽车总装车间,他们了解武汉汽车“智”造的先进工艺,见证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这些亲身经历,使抽象的思政理论变得具体可感,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之所以效果显著,还在于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当学生们亲眼看到湖北在推进“支点建设”中的积极作为和显著成效,看到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被悄然点燃。江汉大学研究生胡欣然感慨:“大学生既要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务实,也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锐气。”这种情感上的触动,将成为他们未来奋斗的强大动力,激励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思政教育资源库,“行走的思政课”充分挖掘和利用了这些丰富的资源。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历史文化遗迹、红色教育基地、企业工厂等,都为思政课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此次社会实践团深入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现状,让学生们看到了多元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行走的思政课”也对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学校和教育部门应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更多让学生“行走”的机会,将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常态化机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企业、社区、文化场馆等的合作,共同开发优质的思政实践课程。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在实践教学中给予学生更专业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青年强,则国家强。“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能力素养。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课程,引领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作者单位:吴桥县铁城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