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沙州早市上,敦煌市人社局的“流动服务台”前围满了人。摊主李姐拿着创业补贴申请单追问细节,刚返乡的小伙子打听景区导游岗位,工作人员一边递上印着二维码的政策指南,一边用方言耐心解答——这样的场景,是敦煌人社把服务嵌进群众日常的缩影。今年以来,从政策落地到技能赋能,从社保兜底到权益守护,每一项服务都瞄准群众“急难愁盼”,用实打实的行动和数据,让民生温度可感可及。
政策服务不搞“空对空”,要让群众“得实惠”。针对文旅从业者最关心的资金难题,敦煌人社简化创业担保贷款流程,上半年发放的2238万元贷款,直接帮268人实现了“开店梦”:民宿老板王哥用贷款翻新了10间客房,旺季客流量翻了倍;沙州夜市的小吃摊主小张添了新设备,从流动摊位变成了固定门店。不仅如此,针对企业用工需求,人社部门联动34家企业推出159个基层岗位,为高校毕业生发放269万元生活补贴,让政策红利顺着“便民渠道”直接流到群众手里,截至目前,已带动新增城镇就业1630余人。
技能培训拒绝“走过场”,要让本领“用得上”。围绕敦煌文旅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需求,人社部门推出的“实景式培训”很受欢迎:在景区酒店的大堂里,560名学员跟着资深经理学客房管理、游客接待;在城郊的葡萄园里,无人机培训师手把手教农户操作机器,从装机到精准喷洒,学完就能上岗。上半年895人的培训总量里,不仅有211人通过创业培训开起了网店、民宿,还有124名企业职工通过电工、焊工实操培训,拿到了技能证书,不少人因此涨了工资。这种“学完就能用”的培训,让劳动者的“饭碗”端得更稳。
社保服务打破“跑腿路”,要让便利“送上门”。考虑到老年人、重病患者等群体的不便,敦煌人社把“服务窗口”搬到了群众家门口:社区里的“社保帮办点”,39名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就近就业,每月还能领到补贴;对于行动不便的居民,工作人员带着设备上门做资格认证,上半年已为123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97.26万元社保补贴。78岁的刘大爷不用再记着“认证时间”,因为大数据会提前一个月发短信提醒,社区工作人员还会上门帮他核对养老金到账情况,“不用跑一趟,心里特踏实”成了老人们常说的话。
权益守护绷紧“安全弦”,要让安心“有保障”。为了不让农民工“流汗又流泪”,敦煌人社建立了根治欠薪“110”机制,7×24小时响应维权需求。今年以来,58个3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全部纳入“陇明公”平台监管,2599万元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提前存入专用账户,455件欠薪投诉案件全部办结,回复率、办结率均达100%。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陈,曾担心工资拖欠,人社工作人员不仅帮他核对了劳动合同,还教他查工资专用账户流水,“知道钱有保障,干活更有劲了”。
从早市的“流动服务台”到工地的“维权服务站”,从景区的“实景培训课”到社区的“社保帮办点”,敦煌人社的服务没有停留在文件上,而是走进了群众的生活里。那些看得见的数据——2238万元创业贷款、895人技能培训、455件欠薪案办结,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笑脸,是劳动者稳稳的幸福。在敦煌,服务不是口号,而是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办的坚持,是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温暖。(作者单位:敦煌市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