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说的不是山西某乡的杨家岭,也不是河南某镇的杨家岭,而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杨家岭。杨家岭作为当年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延安的办公和居住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这里,一砖一瓦都镌刻着红色岁月的痕迹;一草一木都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峥嵘故事。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机关迁至杨家岭。此后七年,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指挥中枢。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黄土高坡窑洞里昏暗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光辉著作,为党的建设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石。
杨家岭最负盛名的,当属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在这里隆重召开。这座由当地工匠和战士们亲手修建的礼堂,石砌墙壁木构屋顶,朴素中透着庄严。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至今鲜艳如初。当700多名代表齐声高唱《国际歌》时,窑洞里的回声与黄河的涛声混成一片,宣告着一个新生政党即将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时刻。
在杨家岭的后沟,有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那就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1942年那个寒冷的冬夜,毛泽东就是在这里的煤油灯下,为西北局高干会写下经济问题的报告。
隔壁的机要室里,译电员们用缴获的日军发电机,把"延安声音"传向各抗日根据地。那些滴滴答答的电波,穿过日军的封锁线,在江南水乡,在太行山脉,在珠江两岸,点燃了抗日的烽火。
最令人们动容的是杨家岭的早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毛主席住过的窑洞时,土墙上那幅1939年拍的照片突然鲜活起来:34岁的毛泽东穿着打补丁的灰布军装,衣领微微翘起,眼神如炬。照片下方,陈列着他用过的铜质墨盒,盒盖内侧刻着"抗战必胜"四个字——那是1939年白求恩大夫临走前留下的礼物。墨盒旁摆着半截铅笔,笔杆上"中华牌"三个字已经磨得发白。讲解员轻声说,主席就是用这支笔,在昏暗的灯光下写出了《论持久战》。当写到"中国必胜,日本必败"时,灯芯突然爆了个灯花,窑洞外,延安城的雄鸡正啼出破晓。
《论持久战》给全国人民指出了抗日战争的光明大道。
正如有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杨家岭瞻仰时所说:"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我想,习主席说的这本书里不仅隐藏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主天下"的密码,更孕育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因。
王满堆,山西晋城人,有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多家报纸杂志上,出版有长篇小说《峥嵘岁月几多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