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线上购药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同一药店同一款药“线上20元、线下60元”的价差,让消费者陷入困惑。北京高校学生遭遇的“一店两价”怪象,并非个例,记者走访发现多家药店均存在类似情况,这一现象背后是线上线下经营模式的成本差异,也折射出药品零售行业转型中的消费权益平衡问题。(10月13日《九派新闻》)
药品价格差异的根源,在于线上线下截然不同的成本结构与经营逻辑。连锁药店管理人员提及的租金和人力成本,是线下药店无法回避的重负。实体门店需承担地段租金、店员薪酬、仓储损耗等固定支出,这些成本最终会分摊到药品定价中;而线上平台则依托厂商直发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再叠加平台补贴、满减活动等营销手段,得以用“薄利多销”策略压低价格。这种差异本质上是两种零售模式的特性使然,并非药店刻意“双标”,但对消费者而言,同一品牌、同一规格的药品在同一药店体系内价差超三倍,难免会产生“线下被宰”的误解与不满。
更深层看,“一店两价”还暴露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断层。选择线下购药的多是急需用药的人群,比如突发感冒、慢性病患者急需补药,他们更看重“即时性”,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而线上购药的消费者多有提前规划,愿意为更低价格等待物流配送。但现实中,部分消费者可能因不了解线上渠道,或因紧急情况只能选择线下,被动承受高价,这种信息差与场景限制,让价格差异演变成消费公平性问题。比如老年群体大多依赖线下购药,对线上补贴、满减规则不熟悉,往往成为“高价药”的主要承担者,这显然不符合药品作为民生商品的公益属性。
要化解这一矛盾,不能简单归咎于药店或平台,而需多方协同寻找平衡。对药店而言,应提升定价透明度,比如在门店显眼位置标注线上线下价格差异及原因,减少消费者误解;同时可针对线下消费场景推出差异化服务,比如免费测血压、用药咨询等,让消费者感受到线下高价对应的价值。对平台与监管部门来说,需警惕线上“低价引流”背后的药品质量问题,确保低价不低质;同时可推动医保支付与线上购药的进一步衔接,让更多消费者能享受线上低价的便利。此外,针对老年群体等线下主力消费人群,社区或药店可提供线上购药指导,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自主选择更划算的购药渠道。
药品零售的线上线下融合是行业趋势,价格差异难以完全消除,但关键在于让差异“有理可循、有处可解”。只有兼顾药店的经营成本、平台的营销逻辑与消费者的权益诉求,才能让“一店两价”不再成为消费痛点,让药品零售真正回归“保障健康、服务民生”的本质。(作者单位: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