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王满堆:王家坪,硝烟散去,精神永存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满堆  日期:10/25/2025 字体: [大][中][小]

    在延安西北约四公里的山坳里,有一片看似普通的陕北窑洞与瓦房。若不是门口那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青石碑,很难想象,这里就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司令部的驻地——王家坪旧址。(信息来源,互联网)

    1937年8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日夜俯看地图、草拟电文,把一道道命令发向敌后战场,也把“以延安换取全中国”的惊天韬略写进历史。

    王家坪作为红色旅游景点,今天的参观者多从南门而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座四角翘起的大瓦房——军委礼堂。1943年,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就地砍松伐柳,用七天七夜搭起这座可容纳五百人的礼堂。屋架无铁钉,全部榫卯咬合;房顶是黄泥拌麦秸,冬暖夏凉。抗战胜利大会、欢迎劳动英雄大会、部队文艺汇演都在这里举行。

    礼堂东侧两间低矮平房,是毛泽东的会客室;再向东下坡,有两孔石窑洞,一孔办公、一孔住宿,油灯台、砚台、白铁皮文件箱都按原样摆放。1947年3月24日,毛泽东就是在这张坑坑洼洼的小木桌上,接见新四旅官兵,说出那句“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毫言壮语。

    北院前后两进,前院是军委作战研究室,墙上仍挂着1946年6月整编后的敌我态势图:蓝色箭头从西安、太原、绥远三面扑来,红色根据地只剩西北一角,却如钉子般嵌在黄河中游。后院一排五孔窑洞,分别是朱德、彭德怀、王稼祥、叶剑英的旧居。窑洞深不足八米,最里侧土炕占去三分之一,炕头小木箱既是衣柜也是办公桌。彭德怀就习惯跪趴着在衣柜上批注文。

    1937年8月,洛川会议结束不久,军委在这里发出《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朱德、彭德怀发表就职通电,八路军番号第一次出现在中华大地。

    1938年冬,日军进占风陵渡,关中震动。毛泽东在窑洞里写下《论持久战》,油印本从这里发往各根据地,成为“抗战灯塔”。

    1940年8月,百团大战作战计划最终稿在王家坪定稿,彭德怀带着参谋们把三千多个攻击点标满五万分之一地图,随后亲赴前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军委礼堂灯火通明,毛泽东、朱德站在木箱搭成的台子上,宣布“中国人民抗战到底胜利了!”台下战士把军帽抛向空中,砸得屋梁啪啪作响。

    1947年3月18日黄昏,胡宗南十万大军逼近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从王家坪后沟出发,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临行前,毛泽东把一张写有“王家坪——我们要回来的”纸条压在窑洞油灯下,果然,一年零五天后,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王家坪重回人民手中。

    1956年,王家坪旧址按原貌修复;1961年,成为第一批“国保”;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王满堆,山西晋城人,有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多家报纸杂志上,出版有长篇小说《峥嵘岁月几多稠》)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