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王满堆:西影,旧梦未醒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满堆  日期:11/10/2025 字体: [大][中][小]

    当你走进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老厂区时,就像翻开一部被胶片定格的共和国电影史。(以下简称西影)

    1958 年,一片麦地、几排脚手架,第一代西影人从延安电影团走来,在雁塔路尽头、城市灯火尚未抵达的旷野上夯下第一块基石。苏式办公楼的红砖、雪松、梧桐与 120号摄影棚的拱形屋顶一起,在西北的风沙里形成了“中国西部电影的摇篮”。

    今天,围墙早已拆除,可“无伤痕开发"(即,开发新厂区,又要保护旧厂区的面貌)像被风沙压进红砖的纹理,一寸寸完整保留:摄影棚的铁皮顶子锈出大大小小的洞,阳光漏下来,一束一束,像被剪辑过的时光,落在蒙尘的轨道车上。车轨蜿蜒,通向黑洞洞的内部——那里曾搭过唐代长安、民国北平、抗战太行,如今只剩半截纸糊的城墙,风一吹,便簌簌地掉渣。

    洗印车间里,上世纪 60 年代的贝尔洗片机仍在低速运转,药味与机器油味混杂,像一段未褪色的音轨;置景车间的吊车轨道悬在头顶,铁钩轻晃,发出当年搭景工人汗水的回声;星光大道两侧,金熊、金鸡、金麒麟奖杯雕塑排成一条光的隧道,把《红高粱》《老井》《美丽的大脚》的欢呼定格成金属的星尘。

    午后,阳光穿过法国梧桐的树叶,在老办公楼的红砖上投下 60 年不变的影子。游客踩着斑驳树影,像一帧帧蒙太奇:咖啡馆里,年轻人举着“紫霞仙子”同款手举牌自拍;胶片电影工业馆里,白发老人隔着玻璃凝视一台 1953 年德国蔡司放映机,眼眶微湿——那是他年轻时跑片员生涯的“战友”。露天影院的白幕升起,孩子伸手去抓投射在空中的光柱,仿佛抓住一条通向往昔的时空隧道。

    夜色降临,老厂区成为一座“活的电影博物馆”。置景车间改造的餐厅,轨道灯替代了钨丝灯,铁架舞台变身吧台,旧景片切割成桌面,刀痕与漆斑仍在讲述当年“造梦”的急迫与浪漫;120号摄影棚门口,新上映的独立电影海报贴在 1980 年的瓷砖墙,历史与未来在同一幅画面里对焦。

    西影老厂区最动人的,不是某部大片诞生的传说,而是它把“拍电影”还原成“生活本身”——当围墙打开,电影从神秘的后台走向城市的前台;当机器停止,记忆却开始转动。

    走出大门时,回望那座仍亮着红灯的“西影 1958”厂标,你会忽然明白:所谓走进西影,其实是让西影走进你——让每一道被岁月曝光过的影子,都在心里留下一道永不显影的底片,等待下一位观众,带着光,再次走进来。

    西影,旧梦未醒,新梦早已展向未来。(作者,王满堆,山西晋城人,有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多家报纸杂志上,出版有长篇小说《峥嵘岁月几多稠》。)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