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王满堆:太行脊梁上的绝唱,王莽岭与挂壁公路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满堆  日期:11/13/2025 字体: [大][中][小]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郭兰英的一曲清音,把山西的丽山秀水、风土人情唱遍了大江南北。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这熟悉的旋律,走进太行深处,去领略山西一处国家AAAA景区——晋城王莽岭。

    三月的一天,天还未亮,我们自驾从晋城城区出发,沿晋新高速驶向王莽岭。薄雾像一匹未缝好的素纱,轻轻罩在起伏的田野与村落之上。

    大约七点,我们抵达王莽岭景区山门。购票后,乘坐景区公交开始向山上行。车刚走不远,路就陡的发了狠,它呈之字形,一一个接一个地向上写,上一秒车头猛地昂起,挡风玻璃里只剩翻滚的云;下一秒整车又来一个顺利的大回转,看着窗外的悬崖绝壁,心里还有一种刺激好玩的感觉。

    到达山顶放眼望去,群峰如黛,云涛似海,奇石林立,有的如刀劈斧削一般。一阵风吹来,雾气被撕扯成千万条银丝,缠绕在灰青色的悬崖上。据传,王莽岭得名于西汉末年王莽赶刘秀的传说。相传当年刘秀兵败南逃,被追至此地,前有绝崖,后有追兵,危急之际,一匹白马踏云而来,驮起刘秀越过万丈深渊,自此留下“飞马渡刘秀”的神话。传说虽不可信,但当年王莽一定来过这里,要么此处也不会叫王莽岭。这时,云层渐渐散去,阳光像一把梳子,把山脊梳得透亮。向东南眺望,便是山西与河南的分水岭——八里沟大峡谷。峡谷那边,河南辉县的村庄炊烟袅袅;峡谷这头,山西陵川的松林涛声阵阵。一岭分晋豫,两省共一山。此刻,人们会忽然明白什么叫山河无言,却胜过千言万语。

    赏过风光,吃过午餐,我们乘景区观光车,在解说员的陪同下,进入锡崖沟挂壁公路。虽说王莽岭风光优美,但这挂壁公路更使人全神贯注。车在隧道里穿行,灯光把洞壁照得明亮,车窗之外,百丈深壑直落谷底。靠崖一则的石壁上方,每隔一段便凿有一个“天窗”——那是当年锡崖沟人用钢钎、铁锤、炸药硬生生掏出的排渣孔。1962 年至 1991 年,三代人耗时三十年,凿穿7.5公里花岗岩,硬是把一个与世隔绝的穷山村,变成了通途。锡崖沟挂壁公路,是太行山腹地一条“钉”在垂直绝壁上的通天之梯。

    三十年前,这里是只有猿猴才能攀援的“羊肠道”,锡崖沟三代农民,用钢钎、铁锤、炸药、独轮车,向大山宣战。钢钎磨短了一截又一截,铁锤换了一把又一把,虎口震裂的血水顺着锤把往下淌,凝结成黑紫色的硬痂。最苦的是“吊人打眼”,他们腰间绑着麻绳,悬空在百米绝壁上,冬天,山风像刀子,夏天,烈日像炉火,但他们无人叫苦,只咬牙吼一句:“前进一米少一米!”

    三十年,他们用坏了200多根钢钎,3000多把铁锤,搬走了28万立方石头,还伤亡了老支书和几位乡亲,硬是在花岗岩里“啃”出一条 7.5 公里的挂壁长廊。通车那天,全村人站在隧道口,看着第一辆汽车亮着大灯从山肚子里钻出来,老人哭,孩子跳,年轻人把帽子抛向空中。那一刻,绝壁不再只是绝壁,它成了村民用血泡和老茧雕刻的丰碑。

    听讲解员说到这里,我感慨万分,在这样坚硬的悬崖上花三十年凿出一条路,那不是简单的坚持,而是用生命一寸寸雕刻出的信念。

    7.5公里路,很快走完,出隧道,俯瞰锡崖沟,梯田如链,屋舍似棋,山坡上几树山桃花开得正盛,晶莹剔透。对面崖壁上,一条白链般的瀑布从百米高处飞坠,水声被风揉碎,只剩满目晶莹。此刻,我才知道什么叫“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南太行”,而王莽岭的风光,和悬崖上的挂壁公路正是这段脊梁上最硬的骨,最热的血。

    作者,王满堆,山西晋城人,有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多家报纸杂志上,出版有长篇小说《峥嵘岁月几多稠》。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