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周业明:不诉先办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周业明  日期:11/13/2025 字体: [大][中][小]

    常营乡民生服务办公室副主任陈晨的手机里,有个特别的备忘录,里面不是待办事项,而是她走街串巷时记录的"群众未说出口的烦恼"。这个习惯,始于三个月前乡党委书记在大会上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们要从'接诉即办'转向'未诉先办',把办公桌搬到社区去,把服务送到家门口!"

    那天会后,陈晨把"不等不靠不赖不断"八个字贴在了办公室墙上。她知道,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五年基层工作,她见过太多"等投诉才动、靠批示才办、赖客观原因、断后续跟踪"的形式主义。这一次,她要带头破局。

    主动发现的"危险信号"

    十月的第一个周一,陈晨照例放弃办公室空调,带着网格员小王在丽景园小区"散步"。这不是普通的散步,她的眼睛像雷达般扫描着每个角落。当走到小南门时,她敏锐地捕捉到危险信号:外卖电动车在人行通道横冲直撞,几位老人牵着孩子躲闪不及。

    "这早晚得出事。"小王嘀咕道。

    "等出事就晚了。"陈晨停下脚步,掏出手机拍照记录。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去研究研究",而是当场拨通物业经理电话:"张经理,我是民生办陈晨,小南门这里需要安装阻车杆,今天必须出方案。"

    电话那头传来习惯性的推诿:"陈主任,这得走流程,要上报、要审批、要招标……"

    "不等了。"陈晨打断道,"我来协调采购,你们负责施工,今晚七点,我们现场会审方案。"

    这就是陈晨的新作风:不坐办公室等文件,不等各部门扯皮,不靠居民反复投诉,不断跟进直到解决。当晚,黄黑相间的U型阻车杆方案就确定下来。三天后,当崭新的阻车杆立起时,送孩子上学的刘阿姨拉着陈晨的手说:"你们怎么知道我们担心这个?还没来得及投诉呢!"

    "因为我们就住在社区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陈晨笑着回答。

    送上门来的"大实事"

    阻车杆的事还没完,陈晨又从"社区热线"的通话记录中发现了新痛点。燕保常营家园的网格员反映,最近一周接到23个咨询电话,都是老年人问第三代社保卡怎么办理。

    "为什么不集中办?"陈晨反问。

    "银行说需要集中申请,社区说需要居民主动登记,居民说不知道找谁……"网格员掰着手指头数着"流程"。

    陈晨拍板:"不等银行了,不等居民上门了,我们主动对接。"她当场掏出手机,给共建银行支行行长打了电话,干脆利落地说:"周五下午,社区广场,你们带设备,我们组织人,现场咨询办理。不要宣传稿,不要形式主义,就办实事。"

    周五那天,社区广场热闹非凡。银行工作人员带着资料,社区工作人员维持秩序,陈晨自己站在队伍旁,帮不会用智能手机的李奶奶填写信息。78岁的王大爷竖起大拇指:"以前办事得求人,现在干部主动上门服务,这才是为人民服务!"

    闲置地的"空间魔术"

    万象新天北社区的停车难题,是陈晨在"常态化走访"中发现的。她没有等到居民投诉电话打爆热线,而是在一次和楼门长闲聊时捕捉到信号:"陈主任,咱们这儿的自行车都快停到电梯口了,临时停车点那条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

    陈晨二话不说,拉着社区书记、物业经理现场办公。那块闲置土路杂草丛生,她蹲下身抓了一把土:"不等规划部门了,不靠上级拨款了,就用物业维修基金,社区监督,一周内整改。"

    有人提醒她:"这得走审批流程……"

    "急难愁盼问题,时间就是民生。"陈晨翻开手机日历,"今天周二,下周三前,我要看到这里铺上防滑地砖,划分好停车区。责任我担,质量你们保。"

    接下来的七天,陈晨每天午休时间雷打不动来现场"监工"。她不是来摆姿态的,而是真解决问题——发现地砖颜色太暗,她要求换成醒目的灰色;发现停车位划分不合理,她现场测量调整。当规范整齐的停车区落成时,原本七嘴八舌提意见的居民,变成了齐声点赞。

    从"办得了"到"办得好"

    和锦园社区孙女士的投诉,是陈晨"未诉先办"理念的唯一例外——因为管道脱落和纱窗破损,孙女士拨打了12345热线。

    但陈晨把这当成了检验"不打折"承诺的考场。接到派单后,她没让网格员先去核实,而是自己半小时内赶到现场。抬头看见摇摇欲坠的外墙管道,她第一反应不是"转给物业",而是立刻拉起警戒线,疏散楼下人群。

    "高空作业需要专业资质,社区不能蛮干。"她对跟随的物业经理说,"但你我必须在现场,一起对接专业队伍,一起监督施工,不能让居民觉得我们在推诿。"

    那天,陈晨在楼下守了整整五个小时,直到专业维修人员用安全绳吊下,将管道重新固定,同时更换了整栋楼的破损纱窗。孙女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投诉的是小问题,你们解决的却是大隐患。"

    陈晨在笔记本上记下:"诉求直达'快车道',问题解决'不打折'——这不是口号,是标准。"

    尾声:永远在路上的"不诉先办"

    年底,常营乡民生服务办公室收到了全年数据:投诉量同比下降40%,但解决的问题却多了60%。陈晨把这归功于"不诉先办"的群众路线——工作人员行走步数平均增加了三倍,办公室空调使用率下降了一半,而群众满意度却攀升到了95%。

    在一次经验交流会上,陈晨没有念稿子,而是举起了自己的手机:"这里面有387条群众'未说出口的需求',我们已经解决了342条。剩下的45条,就是我们明年工作的方向。"

    她环视会场,坚定地说:"为人民服务,不是等人民上门,而是我们主动上门;不要只做送上门来的工作,而是时时处处与群众一起,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这条路,我们永远在路上。"

    窗外,冬日的阳光洒在刚安装好的阻车杆上,黄黑相间的警示色格外醒目。那是"不诉先办"理念最真实的注脚——在群众开口之前,答案已经写在了社区的大地上。

    作者简介:周业明:男,汉族,党员,北京市人,祖籍山东。自幼酷爱文学,自80年代起,创作了散文、小说、歌词、报告文学等,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奖立功。主管编写的《华夏风云录》丛书之一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系北京精短文学、世界文学艺术界签约作家,中国作家联盟会员,自由搏击协会官方考核认证《段位技术资格》名誉高级八段。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