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李欢:基层减“负”不减“质”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欢  日期:2/21/2025 字体: [大][中][小]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更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推进基层减负,着力破解“文山会海”“层层加码”等顽疾。在减负的号角声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基层干部从繁冗的表格台账中解脱出来,更多精力投向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群众家中。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通过机制创新、流程再造,在减轻负担中提升治理效能,在优化服务中增强发展动能,让基层治理的根基更加坚实。

    一、党建引领破形式主义藩篱

    某乡镇党建活动室曾摆满上百本台账,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党建平台。这种转变源自“三会一课”制度的创新实践,通过视频会议、线上签到等方式,既保证组织生活规范化,又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在浙江桐乡,智慧党建系统将组织关系转接、党员发展等流程压缩70%,基层党务工作者得以从“表格式党建”转向“服务型党建”。这启示我们,破除形式主义的关键在于把准党建引领的“方向盘”,用制度创新为基层松绑,让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人才活水润基层治理沃土

    四川大凉山深处,90后选调生小王通过直播带货带动村民增收百万。这背后是“人才下沉”政策的生动实践: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让年轻干部敢闯敢试,完善职级晋升通道让基层成为“人才蓄水池”,推行“导师帮带制”实现经验传承。江苏昆山实施的“乡村CEO”计划,吸引300余名专业人才返乡创业,用现代管理理念激活集体经济。这些案例证明,基层减负需要与人才赋能同频共振,既要减掉不必要的束缚,更要注入创新的活力。

    三、组织赋能筑乡村振兴根基

    在山东寿光,蔬菜合作社党支部整合土地、技术、市场资源,带动全镇形成百亿级蔬菜产业集群。这种“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成功,源于组织体系的优化重构。建立权责清单让村级组织轻装上阵,推行“多网合一”实现服务资源整合,构建“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机制提升服务精准度。当基层组织从“千条线”的牵绊中解脱,就能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基层减负的本质是治理理念的升级。从“痕迹管理”到“实效导向”,从“层层加码”到“精准施策”,这场深刻的变革正在重塑基层治理新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才为支撑、以组织为保障,让基层干部在减负中强担当,让治理效能在创新中提质效,让乡村振兴在改革中谱新篇。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真正成为国家治理的稳固基石、改革发展的源头活水、人民幸福的坚实依靠。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