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魏晓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民主基石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魏晓天  日期:3/11/2025 字体: [大][中][小]

    中学生的建议写入法律,基层的声音直通最高立法机关——在2024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学生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采纳。这一案例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逻辑:从群众中来,到制度中去,让“人民当家作主”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知、可参与、可践行的国家治理底色。

    立法为民:民主的“根系”深扎基层。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共有28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吸纳7万余条建议,覆盖养老、托育等民生关切领域。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全覆盖更成为制度亮点,全国45个联系点累计上报3万余条民意,其中3300余条被直接吸纳进立法。从上海社区“15分钟生活圈”内的立法征询,到北京“万名代表下基层”听取民声,再到山西“切小题目、切准特色”的精细化立法实践,民主的根系已延伸至社会治理的末梢。这些实践表明,民主不仅是宏大的制度设计,更是“家门口”的参与感与“扫一扫”的便捷性。

    监督利民:民主的效能直抵痛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色,体现在对急难愁盼问题的破解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等民生议题开展专项监督,执法检查中邀请群众代表座谈,让政策制定者直面一线呼声。2023年,金塔县通过“云上党建”平台收集民生诉求,将民主监督嵌入基层治理,推动村干部队伍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这种“问题从群众中来、方案到群众中去”的闭环机制,正是民主制度生命力的源泉。

    法治护民:民主的保障筑牢根基。法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石。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中贯彻民主理念。修改后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将“全过程民主”写入法律,为民主实践提供刚性保障。广东等地探索“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将村规民约与法律规范衔接,让群众在参与中理解“权利边界”,在协商中形成“规则共识”。这种法治框架下的民主,既避免了无序参与,又防止了形式主义,实现了“活力”与“秩序”的平衡。

    聚力兴民:民主的动能助推复兴。面对“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发展重任,更需要以民主凝聚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全国人大代表联络站已超20万个,五级代表常态化下沉一线,将田间地头的智慧转化为政策建议。金塔县通过“人才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策略,激发乡土人才参与治理的热情,证明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可相互赋能。从延安“豆选”到云端议事,中国式民主始终与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它不仅是政治文明的标志,更是驱动发展的引擎。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全过程人民民主正以更丰富的形态融入国家治理。当每个公民都能在法律框架下有序参与,当每条建议都能通过制度渠道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国式现代化便拥有了最坚实的民主基石。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形态的开拓性贡献。(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