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魏晓天:党建引领聚合力 政策落地抢“春耕”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魏晓天  日期:4/2/2025 字体: [大][中][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政策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这一要求不仅是宏观调控的节奏优化,更体现了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施政智慧。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新旧动能转换阵痛等复杂形势,政策早落地、早见效已成为稳预期、赢主动的关键抓手。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组织工作的强支撑、干部队伍的高效能与基层党建的深扎根。

    抢抓政策“窗口期”,需以组织力筑牢执行根基。政策机遇转瞬即逝,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能早则早”的本质是“抢时间、争资源、用机遇”。但政策的快速落地,首先需要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干部队伍。例如,金塔县通过“乘风破浪学为帆”干部培训工程,激发干部活力,为县域发展注入新动能;商南县则通过“因需施教、严爱相宜”的干部管理机制,锻造出能打硬仗的基层队伍。这些实践表明,组织部门只有提前布局干部能力建设,才能确保政策出台后“接得住、用得好”。此外,自贡市通过“盐都年轻干部实战砺兵”等行动,推动干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线锤炼本领,这正是政策与人才同频共振的生动诠释。

    破解基层“堵点”,党建引领是关键支撑。政策效能的最大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当前,民生堵点、企业痛点往往卡在“最后一公里”,而党建引领正是破题之钥。例如,通州区通过“党建引领副中心共商共治共享”,将政策落实与物业服务、业委会治理深度融合,实现民生诉求快速响应;金塔县则以“云上党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政策执行效率。这些案例揭示,基层党组织不仅是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更是凝聚民心、疏通堵点的核心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建转化为抓发展的动力”,只有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政策才能真正“解渴”。

    政策“精准给足”,需科学研判与系统协同。“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的要求,既考验决策层的研判能力,也依赖跨部门的协同机制。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政策制定需“强化系统观念,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镇江市通过“五聚焦五持续”策略,将干部培养、人才引进、基层党建统筹推进,形成政策协同效应;北京市顺义区则以“大抓基层”为导向,通过党建品牌创新推动政策资源精准下沉。这些实践表明,政策“早”与“准”的统一,必须依托组织工作的全局谋划。正如商南县通过“产业链与人才链同频共振”,将人才政策与产业布局深度绑定,实现了政策效能的最大化。

    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善作善成。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力源于党组织的战斗力。面对复杂形势,唯有将“能早则早”的原则贯穿于干部培养、组织建设、基层治理的全链条,才能让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各级组织部门需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弘扬“四敢”精神,在政策研究、干部动员、资源整合上抢先机、赢主动。正如陈昌盛所言,“政策的早落地本身就是力度的体现”,当组织力与政策力同向发力,中国经济的航船必能在风浪中行稳致远。(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