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征程,人才是强国之基、兴邦之本。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联组会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必须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一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锚定了方向,也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教育筑基:立德树人,固本铸魂。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将“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列为八大体系之首,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唯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改革破局: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从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到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从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系列改革举措正推动教育体系向高质量跃升。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教育资源共享和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新路径。例如,上海市宝山区通过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此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政行企校研供需对接平台,正成为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
协同赋能:三位一体,支撑现代化。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支柱。科技创新依赖人才驱动,人才培养依托教育根基。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离不开青年科研人才“挑大梁”的实践。《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这种良性互动既破解了“卡脖子”难题,也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撑。
责任共担:凝聚合力,擘画未来。人才事业关乎国运兴衰,需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共同责任”,需广泛凝聚共识与智慧。从民盟、民进界别委员建言献策,到各地制定教育强省规划;从高校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到企业投身产教融合实践,多方协同正汇聚成推动人才发展的磅礴力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以教育夯基、以改革破局、以协同聚力,才能激活人才“第一资源”,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伟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许,当万千人才竞相涌现,当创新活力充分涌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将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