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标注了奋斗坐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主题教育实践的当下,党员干部当以“为民犁铧”破土开荒、深耕细作,将汗水洒向基层热土,将初心写进群众心间,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执“破土之犁”,翻松思想坚冰,耕出为民情怀的沃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些干部在基层工作中“水土不服”,究其根源,在于为民初心不牢、群众立场不稳。近年来,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推进,从湖南“屋场会”上干群共话民生,到贵州“党员积分制”激发服务热情,无不印证:唯有破除“官本位”思想坚冰,才能让“我是谁、为了谁”的信念扎根心田。党员干部当以主题教育为犁,深耕“人民至上”的价值土壤,主动对标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境界,学习黄文秀“将生命献给扶贫事业”的赤诚,在思想淬炼中校准行动方向,真正做到“脚下沾泥、心中有民”。
挥“深耕之锄”,扎进矛盾深处,育出惠民实绩的良田。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问题交织叠加。乡村振兴中产业“空心化”、治理“碎片化”等难题,考验着干部的担当与智慧。浙江安吉“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经验表明,党建引领能将分散资源拧成发展合力;福建“科技特派员”制度20余年不辍,印证了人才下沉对激活乡村动能的关键作用。新时代的“深耕”,既要像“时代楷模”万步炎般勇闯技术“无人区”,也要如“土豆院士”朱有勇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党员干部须以“钉钉子”精神,聚焦群众“就业难”“看病贵”等痛点,一锤接着一锤敲,在破解难题中把“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开“连心之渠”,引入群众智慧,浇灌共治共享的活水。“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新时代的“赶考”,不是党员干部的“独角戏”,而是党群携手的“大合唱”。江苏南通“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广东佛山“党建引领小区议事厅”等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群众参与”的治理效能。党员干部当摒弃“替民做主”的惯性思维,多坐群众“热板凳”,勤听百姓“心里话”,像四川凉山“农民夜校”那样搭建共商平台,如湖北宜昌“村落夜话”般激活自治活力。唯有让群众成为治理“主角”,方能汇聚起“众人拾柴”的磅礴力量,在共建共治中织密民生保障网。
以赶考清醒答好为民考卷。从延安时期的“窑洞对”到西柏坡的“进京赶考”,共产党人始终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砥砺前行。新征程上,乡村振兴的田野呼唤更多“犁铧”,基层治理的考卷期待更优解法。党员干部当以“犁铧”破局的锐气、“深耕不辍”的定力,在为民服务中锤炼“宽肩膀”,在攻坚克难中锻造“硬脊梁”,让新时代“赶考路”上的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