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康雨欣:基层减负、破形式主义之困,筑高效治理之基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康雨欣  日期:4/9/2025 字体: [大][中][小]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连接着政策与民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干部被形式主义的“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文山会海”“过度留痕”“权责倒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作的效能与活力。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基层减负工作,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但要让基层干部真正“轻装上阵”,还需在制度改革与社会协同方面持续深耕细作。

    基层之“痛”:形式主义的沉重枷锁

    形式主义给基层带来的负担,犹如顽疾,根深蒂固。在一些地方,上级部门的考核指标层层加码,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以某乡镇为例,为了迎接年度考核,干部们需要准备厚厚的台账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要详细记录工作过程,还要附上大量的照片和视频作为佐证。为了达到考核标准,干部们花费大量时间在整理资料上,真正用于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属地管理”的泛化也让基层陷入了“无限责任”的困境。在安全生产领域,乡镇政府常常被要求承担起本应由专业部门负责的监管责任。然而,乡镇政府缺乏专业的监管人员和设备,面对复杂的安全生产问题,往往力不从心。比如,某乡镇的一家小工厂发生了安全事故,乡镇政府因为“属地管理”被问责,但实际上,乡镇政府在监管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此外,形式主义的“新变种”也在不断涌现。一些地方以“创新”为名,要求基层开展各种不必要的活动。比如,某地区要求基层干部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工作动态,以此来展示工作成果。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还让他们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漩涡,无法真正专注于为群众服务。

    破局之策: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

    为基层减负,制度创新是关键。一方面,要明确基层的权责清单,避免权责不清导致的工作推诿和过度负担。某省通过实施“基层减负年”,明确了乡镇政府的职责范围,将一些不属于乡镇政府职责的工作上收至县级部门,有效减轻了基层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减少不必要的考核指标和形式主义的考核方式。一些地方取消了“一票否决”的考核方式,改为综合评价,让基层干部能够更加从容地开展工作。

    科技赋能也是基层减负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办公、智能化管理等手段为基层减负提供了新的可能。某县通过建立“智慧政务”平台,实现了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基层干部可以通过平台快速办理各种业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平台还可以对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和考核,让基层干部能够更加专注于为群众服务。

    长效之基:社会协同与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

    基层减负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可以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基层干部分担工作压力。某社区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社区服务活动,如老年人照料、儿童教育等,不仅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还减轻了社区干部的工作负担。

    群众参与也是基层减负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机制,让群众能够真正参与到基层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来。某乡镇通过开展“村民议事会”,让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的决策中来,不仅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还减少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

    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只有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社会协同和群众参与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打破形式主义的枷锁,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为实现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基层干部减负,为基层治理赋能,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