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刀”,如同一股清风激荡神州,重塑党风政风社风。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八项规定不仅是高悬的“戒尺”,更是干事创业的“导航仪”。唯有深学细悟、笃行不怠,才能让规定精神在基层“接地气”“冒热气”,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深学细悟,让八项规定入脑入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八项规定从调研不搞层层陪同、会议不发空洞文件等细节抓起,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顽疾。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更要把规定精神刻进骨子里。浙江某乡镇开展“八项规定微课堂”,用本地案例剖析“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让干部在“身边事”中受警醒;陕西推行“清单式”学习,将规定细化为20条具体行为准则,让抽象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明白账”。这些实践证明,学习不能停留在读文件、喊口号,而是要结合基层实际,用“沾泥土”“带露珠”的方式,让纪律规矩入脑更入心。当干部真正理解“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才能从“要我遵守”转变为“我要遵守”,筑牢思想防线。
对标对表,让作风建设见行见效。基层是作风建设的“试金石”。有的干部把调研当“打卡”,车子转一转、干部谈一谈就了事;有的把会议当“落实”,以文件传达文件、用讲话贯彻讲话。这些问题看似“小”,实则伤了民心、误了发展。江苏某镇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干部每周至少3天下村,带着问题去、揣着办法回,一年解决民生实事200余件;宁夏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精简政务APP32个,让干部从“指尖”回归“脚尖”。这些转变启示我们:落实八项规定,要从群众最反感的形式主义改起,从群众最期盼的实事抓起。基层干部不妨常问自己三个问题:下村调研是否真正听到了百姓心声?开会部署是否真正解决了实际问题?办事服务是否真正做到了便民高效?以“问题导向”推动“作风转向”,才能让规定精神转化为群众可见可感的实效。
久久为功,让清风正气成风化俗。“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基层直面群众,作风问题更具“放大镜”效应。湖南开展“洞庭清波”专项行动,紧盯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查处问题3700余起,让惠民资金真正“惠”到群众身上;贵州推行“廉政家访”制度,组织部门与干部家属共话廉洁,将监督触角延伸到“八小时外”。这些探索表明,抓作风既要“当下改”,更要“长久立”。基层党组织要把八项规定纳入干部考核“硬指标”,建立“群众评作风”常态化机制,让群众当“考官”、作风做“答卷”;要树立“实干者上、空谈者下”的鲜明导向,对违规吃喝、推诿扯皮等行为露头就打,让新风正气成为基层最鲜明的“底色”。当节约粮食成为餐桌自觉,当精简会议成为工作常态,当联系群众成为行动习惯,八项规定就真正融入了基层治理的血脉。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唯有把八项规定作为“镜子”常照自身、作为“尺子”严管言行,才能以“严”的基调、“实”的作风,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基层治理的一线中,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答卷。让我们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让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绽放出更加绚烂的为民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