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时期的“三大作风”到新时代的“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作风建设作为攻坚克难、凝心聚力的关键抓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不仅是党自我革命的永恒课题,更是凝聚民族复兴磅礴力量的必然要求。
以作风建设为链,串联党的百年征程。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里,我们党形成并保持了“三大作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党创新提出了解决作风问题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作风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通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锤炼党性修养,依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筑牢思想根基,借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校准价值坐标,构建起“制度约束-教育引导-实践锤炼”的闭环体系。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温暖民心;在疫情防控最前线,460万个基层党组织化身战斗堡垒,3900多万名党员干部坚守岗位,让党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高高飘扬,他们都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生动内涵。
以作风建设为帆,推动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针对“痕迹管理”“层层加码”等形式主义新表现,需建立基层减负动态监测机制;对“拍脑袋决策”“层层不担当”等官僚主义顽疾,应完善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制度。同时,需警惕“疲劳综合征”,避免将作风建设简单等同于“抓纪律”“管考勤”;破除“形式主义”,杜绝将整改措施停留在“留痕管理”“台账比拼”……惟其如此,方能通过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跳出“兴衰治乱的历史周期率”,奋力开创党的自我革命新局面,实现作风建设与政治生态净化良性互动,不断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以作风建设为笔,勾勒民族复兴未来图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作风建设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时代使命。在乡村振兴主战场,需要持续整治“景观工程”“面子项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人生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来践行正确政绩观;在科技创新最前沿,必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建立“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的竞争机制;在民生保障第一线,要坚决纠治“冷硬横推”“懒政怠政”,用“群众笑脸”检验工作成效。唯有永葆政治本色、不忘宗旨初心,方能在时代大考中书写人民满意的作风答卷。
回顾过去,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赶考”的清醒推进自我革命。面向未来,唯有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方能确保我们党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