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年轻干部若能善用“对比”这面明镜,便能照见自身不足、汲取他人长处;若沉溺于“攀比”的漩涡,则易陷入虚荣与浮躁的泥潭。对比是清醒剂,攀比是腐蚀剂,唯有厘清二者边界,方能在成长中行稳致远。
对比是自我成长的阶梯,攀比是精神内耗的枷锁。杨绛先生曾言:“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真正的对比,是青年干部以谦逊之心向先进学习,以理性之态审视自身短板。脱贫攻坚战场上,黄文秀将生命定格在30岁,却为百坭村留下88户脱贫的答卷;科研一线中,于敏隐姓埋名三十载,在戈壁滩铸就“两弹一星”的丰碑。年轻干部若能以这些时代楷模为镜,便能在对比中明晰方向:比的是为民情怀的厚度、攻坚克难的韧劲、甘于奉献的境界。反观攀比,往往以物质待遇、职务升迁为标尺,将精力消耗在“面子工程”上,最终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唯有摒弃虚荣的攀比,才能让对比成为进步的阶梯。
对比是精准施策的指南针,攀比是形式主义的温床。“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年轻干部需以“对比”校准工作坐标,以“精准”替代“大概”。在乡村振兴一线,某地干部通过对比其他乡镇的产业模式,发现本地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低的短板,遂引入深加工技术,将滞销果品转化为网红零食;在疫情防控中,某社区工作者对比不同检测点的效率差异,优化流程后将单日检测量提升3倍。这些案例印证了“精准”的价值:比的是政策落地的实效、群众诉求的响应速度、资源调配的科学性。若陷入攀比,则易出现“材料政绩”“数字工程”,导致“形式主义害死人”。年轻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在对比中锤炼“绣花功夫”。
对比是脚踏实地的动力源,攀比是好高骛远的催化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年轻干部的成长从无捷径,唯有在对比中积跬步、至千里。某选调生初到基层时,面对语言不通、经验不足的困境,主动向村支书学习方言,向老党员请教调解技巧,三个月内走遍全村286户,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群众诉求。这种“对比—学习—实践”的循环,让他从“门外汉”成长为“土专家”。反观某些热衷攀比的干部,将精力用于“镀金”而非“扎根”,在“借调—挂职—轮岗”中疲于奔命,最终陷入“样样通、样样松”的尴尬。年轻干部当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在对比中锚定“我将无我”的初心。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在自我提升的征程中,年轻干部当以对比为舟,以实干为楫,在为人民服务的航道上破浪前行。唯有保持“对比”的清醒、摒弃“攀比”的浮躁,方能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作者单位:定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