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频现公共体育设施问题相关投诉。连日来,记者深入中心城区多个点位实地调查,发现设施维保滞后、品类单一、建管矛盾等问题亟待破局,市民对公共体育设施也发出“三盼”的呼声。(7月4日《宁波日报》)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热的兴起,一批批功能多样、款式新颖的公共体育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小区、公园等地安家落户,成为扮靓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也让健身锻炼成为不少市民新的生活方式。
据了解,遍布各地城市的这些公共体育设施,有的是当地文体部门统一配备的,有的是由社区、物管自行采购的,有的是由各界爱心人士无偿捐赠的。但是,这些公共体育设施有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重建轻管”。
这些公共体育设施当中,有的由于在户外风吹日晒雨淋已老化,有的由于年久失修,不是这里坏了,就是那里松动了,再加上一些市民的不当使用,致使很多体育设施带“病”上岗,存有较大的安全隐患。每年各地都有不少市民因此而摔伤、扭伤,甚至致残。对此,广大市民很有怨言。
公共体育设施不能“重建轻管”。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安排相应的后续管护资金,做到建设与维修并重。比如:把公共体育设施的后期管护纳入到有关职能部门的统一管理之中,一旦发现公共体育设施存有安全隐患,就及时指定专人进行定期维护,对于已到报废期的应给予报废,从而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广大市民的健身安全。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不妨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安全技术巡查机制,对健身器材等设施进行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维修、及时更新,从而确保公共体育设施既重建设又重管理。
此外,社区、物管等相关部门不妨通过制定文明公约的方式,引导广大市民学会文明健身,自觉做到爱护公共体育设施,不随意破坏,更不恶意损毁,从而既确保公共体育设施的正常运行,又确保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安全。
我们相信,只要各级职能部门对公共体育设施既重建设又重管理,再辅以市民的共同爱护,就一定能确保公共体育设施的安全,让广大市民既放心锻炼,又安全锻炼,从而切实增强市民的健身意识,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